帮助主人公躲避追杀。幻想记忆对很多群体做出类似之事,帮助他们逃避赤裸现实及其穿堂风。
不过,这三种记忆客体却可以是同样东西——甚至应该说,它永远是同个。
背面
害怕忘却,害怕放手哪怕小部分尚未冷却过去,这种恐惧早在旧约中就得到首肯与颂扬。不仅如此,在旧约中,记忆被认定为民族义务,拒不履行将招致必然灭亡。《申命记》[4]中次又次地恳请记住:“你要谨慎,免得忘记耶和华你神,不守他诫命、典章、律例,就是今日所吩咐你。”[5]在约瑟夫·哈依姆·耶鲁沙米[6]著作《记住》中,阐释这种强制性记忆在千百年来驱逐与离散中是如何得以保存。正是记忆要求严守诫命,达成并维护完美,这要求不是针对个体或家庭,而是针对整个民族。纯粹而神圣生活变成自保全保障。任何个细节都不可被丢弃或者放过。
对于忘却担忧源自非凡、空前历史事件,犹太人禁令与义务似乎是这些事件结果。但代又代,个世纪又个世纪,犹太传统从未尝试过对天选民族后续命运进行历史描述,仿佛在摩西五经之后,讲述已经再无必要继续。据说,韦利米尔·赫列布尼科夫[7]很快就对朗诵自己诗歌失去兴趣,时常中途自打断:“等等,等等……”耶鲁沙米用另外话描述同样感受:“或许,关于历史他们已经知道需要切。或许,他们甚至还在提防历史。”
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活到新时代犹太人从未意识到历史科学存在;在流传于中世纪欧洲文本与书信中可以找到些例证,说明未竟历史大事件仍处于犹太学界视野之中。它们虽被提及,但若想变成传说有机构成,新闻还不够规模。具有首要意义切都远远地被留在后面,在初始典范时代。在个大先例世界,第圣殿和第二圣殿毁灭被视为同事件,巴比伦和罗马差别在绵延不绝灾难面前不值提,而在法国、德国、西班牙发生切屠杀与迫害也是同事件延续。这种历史观同样有典可查;犹太教典籍MegillatTaanit标出日历上所有“红日子”,在这些天无需斋戒、服丧,可以尽情欢乐。这些日子都是历史上功勋与庆典之日,上自麦加时代,下至第二圣殿被毁,这些历史事件以特殊顺序排列——并非按照历史先后,而是按照日历前后。MegillatTaanit也并不觊觎成为历史,它有另外任务。它以季节交替为序,指出月份和日期,却不提年份;在后来基督教传统中,这被称为“教会年”。遥远过去与新近过去并无差异,如过去与现在亦无差别。
换言之,犹太人记忆无需铭记历史进程中所发生切,可以自由选择有意义和必需,砍掉不重要。其约束属于另种类型,“勿忘记”要求与“勿分心”义务相吻合,包括不能分心于本民族历史,即在冗余细节中迷失最主要。就这意义而言,犹太族历史(启蒙时代之前几乎不存在,在同化背景下却下子达到繁荣,与此同时违背传统——因为事实上根本就没有任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