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数据
没搞清楚是总量还是人均会导致偏见
看经济增长数据,定要搞清楚是整体(overall,总量)增长率还是人均增长率。这听起来好像挺明显,但如果没搞清楚,可能会对世界产生偏见。
如果你关注是单经济体增长表现,而且又是段相对短时期,比如几个季度或几年,那使用整体增长率还是个人增长率就没那重要。但如果你是比较不同经济体在段相对长时期内增长表现,那使用人均增长率就很重要。2000—2010年,美国和德国GDP年增长率分别是1.6%和1.0%。单看这个数据,你可能会觉得美国表现比德国好。然而,在同时期,美国和德国人口增长率分别为0.9%和-0.1%。这意味
装配线速度而轻易增加,这些都大大降低工人对其劳动过程控制。但是这套系统效率实在太高,苏联计划者最后还是决定采用。
精益生产系统:大规模生产系统修正
大规模生产系统,从发明至今已经走过个世纪,但至今仍然是生产系统支柱。不过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它有升级版,叫精益生产(leanproductionsystem),由日本最先开发出来。
在精益生产方面最有名实践者就是丰田汽车。零部件都是准时供应给生产,也就是采用准时制生产方式(justintime,简称JIT),消除库存成本。丰田跟供应商起研究如何提升零部件质量(所谓“零缺陷运动”),这大大降低装配完成后返工和微调——采用福特系统工厂则饱受困扰。它使用机器可以在不同产品型号间切换(比如能够快速切换模具),因此丰田系统能够生产车型比福特系统多。
跟福特系统不同是,丰田系统并没有将员工视为可替换部件。它训练出来员工,身上具备多种技能,在工作安排和小技术改进上享有很大主导权。在注重质量产业上,日本技术能够领先其他国家,关键就在于有这样技术改进。
企业之外生产能力同样重要
企业层面技术和组织能力改进固然重要,但决定个经济体生产能力却不只这些。
经济体生产能力还包括非企业参与者在促进生产和提高生产率上能力。这样非企业参与者包括:z.府、大学、研究机构、培训机构等。他们提供生产投入:基础设施(比如道路、光纤网络)、新技术思想和技术人才。
经济制度效率是另个因素。企业所有权、金融交易制度决定对机器设备、员工培训、研发进行长期投资激励。还有些制度会影响经济参与者承担风险、接受改变意愿,比如第3章提到破产法和福利国家。鼓励社会生产协作机构或制度也很重要,比如推动联合海外营销行业协会,或者为小企业提供研发支持z.府研究机构等。
还有些制度决定不同经济参与者之间对话效果。这些参与者包括z.府、企业、民间组织(比如扶贫行动小组和消费者保护组织)、大学和其他教育机构。这些制度包括z.府商业对话正式和非正式渠道、z.府与民间组织磋商、劳资谈判和产学合作等。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