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考察,主要是对这三条天地之线漫长踩踏。
黄河,几乎从源头步步走到入海口。现在入海口是山东东营,以前入海口变化很多,本想寻访故河道遗址,未能做到。正是在黄河流域,找到黄帝轩辕氏出生地,并应邀担任“黄帝国际学术论坛”主席很多年。猜测黄帝、炎帝、蚩尤决战疆场,然后又在殷墟盘桓很长时间。当然,花时间最多是在黄河流域寻找先秦诸子足迹,并把他们与同龄印度、希腊、波斯哲人们
西南,则是高原。光这说还显得平常,因此,必须立即说明,大海是太平洋,沙漠不止个,都很大,而高原则是世界屋脊。那就是说,这是片被严严实实“封”住土地。
在古代,那样海是无法横渡,那样山是没人攀越,那样沙漠是难于穿行。结果,这地方就产生种“隔绝机制”。幸亏,它地盘不小,有很多山,很多河,很多平原,很多沼泽。人们安于隅,傍水而居,男耕女织,春种秋收,这就是多数中国人生存状态。
这种生存状态又被说成“靠天吃饭”。个“天”字,就包括气温、气候、降水量以及与之相关种种自然灾害。
“天”怎样?从中国最近五千年来说,开头直温暖,延续到殷商。西周冷,到春秋、战国回暖,秦汉也比较暖。三国渐冷,西晋、东晋很冷。南北朝又回暖,暖到隋、唐、五代。北宋后期降温,南宋很冷,近元又暖。明、清两代,都比较冷,直到民国,温度上去点,也不多。
气候温度,或多或少也变成历史温度。在《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著)上找到幅气温变化曲线图,据注释,此图采自于《中国文化地理》(王会昌著)。这幅曲线图把气温和朝代连在起,让人联想起次次无奈迁徙,次次草衰风狂,次次生态战争,次次荒野开拓,次次炊烟新起……
相信,不管说大说小,生态原因都是历史第手指。即便从最小角度看,那些著名战争胜败,其实都与历史学家所强调将士多寡、君主贤愚、帷幄谋略关系不大。根据传说资料,黄帝能够战胜蚩尤,主要是气候原因。说近点,诸葛亮最大亮点,便是“借东风”,由预测气候而决定赤壁之战。成吉思汗纵横天下,他谋士耶律楚材也是凭着准确气候预测而取得最高信任;他后代攻日本而未成,完全是因为海上台风。
孟子英明,把成败因素分为“天时”、“地利”、“人和”三项。这就打破人类封闭自足系统,重新仰赖于天地力量。但是,囿于视野极限,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轻重模式。其实,更宏观结论应该是:“人和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天时。”人太渺小,怎强得过天地?
是天地,给们生存基座,因此也给们文化基座。
三
在严严实实封闭结构中,中华文化拥有三条最大天地之线,那也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基本经纬。按照重要程度排列,第条线是黄河;第二条线是长江;第三条线比较复杂,在前两条北方,是四百毫米降雨量分界线,也就是区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天地之线。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