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当在夜色中这匆匆回想遍后,就觉得眼前这个看上去十分寻常“小山包”,实在是个奇怪所在。
它是河西走廊上个博物馆,也是半部中国艺术史,又是几大文明交会点。它因深厚而沉默,也许,深厚正是沉默原因。
但是,就像世界上其他事情样,兴旺发达时什都好说,到衰落时期,些争夺行动便接连而至。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曾经成为白俄士兵滞留地。那些士兵在洞窟里支起锅灶,生火做饭,黑烟和油污覆盖大批壁画和雕塑。他们还用木棒蘸着黑漆,在壁画上乱涂乱画。
有思考,切都要蒸腾而去,但又哪里也不想去,只在这里,在洞窟,在唐代,在吴道子笔下。
突然,精神怔,看到个异样作品,表现个尽孝报恩故事。与般同类故事不同,这个佛家弟子是要帮助流亡父母完成复国事业。心中立即产生种猜测,便俯身去看年代标示牌——果然,创作于“安史之乱”之后。
“安史之乱”,像条长鞭,哗啦声把唐代划成两半。敦煌因为唐军东去讨逆而被吐蕃攻陷,因此,壁画中帮助流亡父母完成复国事业内容,并非虚设。
悲壮意志刻在洞壁上,悲惨岁月却刻在大地上,赫赫唐代已经很难再回过神来。此后洞窟,似乎个个活气全消。也有看上去比较热闹场面,但是,模仿热闹只能是单调。
在单调中,记得还有个舞者背手反弹琵琶姿态,让眼睛亮。
这些士兵走以后,不久,群美国人来。他们是学者,大骂白俄士兵胡作非为,当场立誓,要拯救文物。他们“拯救”方法是,用化学溶剂把壁画粘到纱布上剥下墙壁,带回美国去。
为首是两位美国学者,要在这里记下他们名字:位是哈佛大学兰登·华尔纳,位是宾夕法尼亚博物馆霍勒斯·杰恩。
兰登·华尔纳带回美国壁画引起轰动,他非常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带够化学溶剂,因此又来第二次。这次他干脆带来名化学溶剂调配专家,眼看就要在里大动手
再看下去,洞窟壁画内容越来越世俗,连佛教题材也变成现实写生,连天国道场也变成家庭宅院,连教义演讲也变成说书人故事会。当然这也不错,颇有生活气息,并让联想到中国戏剧史上瓦舍和诸宫调。
唐宋之间,还算有些呆滞华丽;而到宋代,则走向种冷漠贫乏。对此,很不甘心。宋代,那是个让中国人拥有苏东坡、王安石、司马光、朱熹、陆游、李清照、辛弃疾时代啊,在敦煌怎会是这样?想,这与河西走廊上大大小小政权纷争有关。在没完没轮番折腾中,文化之气受阻,边远之地只能消耗荒凉。
到元代,出现藏传密宗壁画,题材不再黏着于现实生活,出现种们不太习惯神秘和恐怖。但是笔触精致细密,颇具装饰性,使人想到唐卡。
这是个民族之间互窥互征时代,蒙古文化和西藏文化在这带此起彼伏。倒是有个欧洲旅行家来过之后向外面报告,这里很安定,他就是马可·波罗。
明清时期,已经没有太多东西可以记住。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