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目,不完全是为读者。写到后来,很大部分是为那风浪,为那条船,为那支笔。甚至,为那些愿意赞赏汉字外型美外国老太太,或者老大爷。
其实,更主要是为自己。看看过那多年,这个七岁就为乡亲们代写书信小男孩,还能为乡亲们代写点什;这个二十岁左右就为父亲代写“交代”青年人,还能为中国文化向国际社会“交代”点什。
看自己,并不是执着于“”,而是观察种生命状态,能否扩展和超脱。这是佛教意思。
于是,谨此。
且拜且祭,且忆且思,且喜且泣。
在诽谤声依然如狂风,bao雨个个夜晚,在远离无数“文化盛典”僻静小屋,由失业很久妻子陪伴着,笔笔地写出批书籍。它们是:《中国文脉》、《何谓文化》、《君子之道》、《北大授课》、《极端之美》、《吾家小史》,以及它们部分初稿《寻觅中华》、《摩挲大地》、《借生》……此外,还精选几部中国文化经典,全都用当代散文作翻译。以前那些“文化大散文”文集和学术著作,也都认真地整理出来。
至此,不敢说对得起中国文化,却敢说对得起自己笔。当然,笔也对得起。
还可以像老朋友样对笔开句玩笑:你耗尽生,却没有浪费你太多墨水。
不仅没有浪费太多墨水,也没有浪费什社会资源。这二十卷书,每卷都没有申请过元钱资助。据说现在国家有钱,这样资助名目非常之多,诸如研究基金、创作补助、项目经费、学术津贴、考察专款、资料费用、追加资金……每项都数字惊人。始终没有沾染分毫,只靠支笔。
有笔,切都够。
癸巳除夕至甲午春节。
八
在行将结束此文时候,突然冒出来个回忆,觉得有意思再说几句。
记得那次考察欧洲,坐船过英吉利海峡,正遇风急浪高,全船乘客颠得东倒西歪、左仰右合。只有,生来就不晕船,居然还在船舱个咖啡厅里写作。有两位英国老太太也不晕船,发现与她们同道,高兴地扶着栏杆走到身后。与她们打过招呼之后继续埋头书写,随即传来这两位老太太惊叹声:“看!多漂亮中国字!那大风浪他还握得住笔!”
这两位老太太完全不懂中文,因此她们说漂亮不漂亮,只是在指种陌生文字记号整齐排列,不足为凭。但是,却非常喜欢她们惊叹。不错,漂亮中国字,那大风浪还在写。这切,不正是有点象征意义?
是个握笔之人,握在风浪中,竟然还能写那多,写得那整齐。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