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个冬天晚上,中学历史教师O坐在家里备课(可以是婚后不久,也可能是婚后几年
,这都无所谓,反正在写作之夜时间这些事从来就不清楚)。第二天要讲
课题是:历史是谁创造
?对这个问题,教科书上历来只给出三种观点:英雄创造
历史;奴隶创造
历史;英雄和奴隶共同创造
历史。三种观点当中,唯第二种被教科书肯定,所谓“奴隶史观”,受到推崇。
另间屋里响着音乐,
仍然倾向于认为是那部歌剧中
某个段落,最雄浑豪迈
部分。
说到“另间屋里”,那
显然,这是在他们搬进新居之后
,因而可以推算这是在他们婚后至少六年
时候。
“不知道你原来是这
……”
“这狂妄,是不是?不,是自信。”
O无言地点点头,低头避开Z目光。她感到,Z
自信后面有另
种东西,到底是什
她
时说不清,也许恰恰是与自信相反
什
东西。
“那,”过会儿O说,“那个伊格尔王不是失败
吗?他为什
受到尊敬呢?”
Z沉吟片刻,说:“这说起来挺复杂。首先他是王,他已经是成功者,不信换个小卒试试看,换个
文不名
人试试,早
刀砍
,正因为他是伊格尔王,他才可以在战败
时候仍然有被尊敬
机会。其次嘛,说到底,真正
成功者并不是伊格尔王……”
敲钟人。那不是弱者祈求,就是强者
卖弄。
点儿都不欣赏雨果式
悲天悯人……”
“那是因为她精神残缺
……”
“雨果?”
“不是。是说那个少女。那是
种例外。”
“例外吗?可是,你怎知道她
精神残缺
?为什
不是你
精神残缺
?用什
来衡量精神
残缺还是健全?你能告诉
用什
吗?”O
时语塞。
“是那个波罗维茨可汗?”
“不,不。真正成功,是这部歌剧
作曲者。”
O抬起头,惊讶地看着Z。那惊讶之深重,甚至连也没有料到。就是说,在此之前
也没料到Z会这样说,只是当
写出
他
这句回答
才懂得,他必得是这样说,只能是这样说
。
Z却没有注意到O惊讶,顾自说下去:“真正不朽
,是他而不是那个伊格尔王。因为……因为人们不会说是‘伊格尔王’
鲍罗丁,而是说鲍罗丁
‘伊格尔王’,正如人们不是说《欢乐颂》
贝多芬,而是说贝多芬
《欢乐颂》……”
202
“可以告诉你,”Z说,“用智力,用能力,用成就,过去叫功名,现在叫事业。你试试反驳
吧,你怎
也跑不出这个逻辑去。”
O不说话,也许是在寻找驳倒Z事例,也许是陷入
迷茫。
Z说:“因为健全和残缺标准,恰恰就是用这样
逻辑制订出来
。这个世界遵循
就是这样
价值标准。在这样
价值标准下,你
精神,你
魅力,你
可爱甚至你
善良,都得依靠你事业
成功。”
“那你,成功吗?”
“会成功
。况且成功与否,也不单是靠那些掌着权
人怎
说,至少很多真正理解艺术
人是承认
。有
时炙手可热
成功,有永远魅力不衰
成功。那些苍蝇蚊子
样
记者和评论家,现在他们看不见你,可有
天你轰他们都轰不走。”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