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也没得到回应。
像李勣这种善于谋身之人,更不会冒着风险去提谏议。
但是他是从底层路拚杀出来名将,深知兵卒之苦。
不能让士卒太苦,可也不能驳陛下意思。
夹在中间,这仗,难啊。
此时是唐军刚刚全部占领平壤城,正在清点收获,以及追捕逃人,正是最混乱时候。
无论多自称是“仁义之师”,古代这个时候,在破城时刻,都难免混乱。
何况唐军中,无论是李勣还是其余将领,都默许唐军劫掠日,以鼓舞士气。
现在不比太宗时,打仗若不来点劫掠,不给将士们分点财物,意味着这些自备武器马匹干粮府兵,外出作战数年,流血流汗,可能会颗粒无收。
如果命不好,在外阵亡,在大唐妻儿老小,生活都会陷入窘迫。
打完高句丽这仗,李勣再也支撑不住。
他也该颐养天年。
苏定方比他还大两岁,已经七十有二。
这两位年纪,就算在后世都是爷爷辈。
何况在此时。
也是大唐幸运。
在古时,古人寿命远不如后世,四五十岁,已经可称高龄。
到六七十岁,还能提刀上阵,那简直是个奇迹。
而这样奇迹,在李世民、李靖、李勣、苏定方等将领身上,再上演。
简直是上天眷顾大唐。
后,大部份老臣受到猜忌,刘仁轨这种恶长孙无忌,反而进入李治眼中。
后来战事需要,刘仁轨弃文从武。
但他少年神童,乃文武双全之才,很快便摸清兵法门道,指挥作战,无往而不利。
可惜,刚有好转,又得罪李义府等人。
好不容易在百济作战扬名,已经年过六旬,早过个人身体和精力最巅峰时候。
这种条件下,最终仍消灭雄踞辽东霸主
在太宗朝时,李勣尚敢对李世民直谏,说将士们千里迢迢,冒着矢石,不畏牺牲,浴血奋战,是为陛下承诺财物。
如果陛下不兑现承诺,只怕会伤众将士之心。
可是在李治朝,已经很少有人敢这样直谏。
最大胆还数刘仁轨那次。
上书李治历数军中之事。
随着这两位支撑大唐半壁名将老去。
唐军将领中,确实会出现阵青黄不接情况。
至少最近几年,唐军中,还没有任何个人,能接替苏定方和李勣位置。
能够统领全局,打那种以少胜多灭国级大战。
苏大为走神时候,刘仁轨已经走上城头,站在他身侧,向下看看。
但凡苏定方或者李勣未能撑住,在六十以后卧病在床,或者病亡。
那大唐对外征战和灭国历史,只怕都要大大改写。
不过,时间走到龙朔三年,随着大唐征服高句丽。
属于老代名将荣光,已经快要走到尽头。
李勣今年已经年逾七旬。
李治朝有个奇特现象,就是批扬大唐国威名将,年纪都在六旬开外。
像之前苏定方、程知节、李勣。
苏大为熟识刘仁愿、刘仁轨,还有至今尚未见过萧嗣业、刘伯英、程名振、契苾何力,阿史那社尔这些名将,藩将,无不都是过六十耳顺之年。
高宗朝前期,正是靠着这些老将、名将,才支撑起大唐武德。
这是太宗李世民为李治留下遗产。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