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三角形
塞吉维克在构思她理论时,借用勒内•吉拉尔(ReneGirard)在《欲望现象学》〔Girard,1965〕书中提出“欲望三角形”理论框架,正如拉康所言,欲望乃他者之欲,指人们将自己渴望与之同化对象所欲之物视为自己欲望对象。与弗洛伊德理论相同,在这里,同化对象与欲望对象分为不同性别。在吉拉尔“欲型三角形”中,让人渴望与之同化“他者”,必须是尊敬、爱恋或竞争对象,所以,生出这种欲望男人之间,常为父与子、师与徒、前辈与后辈或互为对手关系。如果对对方不抱敬意,“他者欲望”就不会产生价值。男人通过获取自己渴望与之同化对象所欲之物,从而使自己也立于同化对象所占据“欲望主体”位置。
在“欲望三角形”中,欲望主体仅限于男人,女人只是没有个人意志欲望客体。通过对同客体欲望,男人们相互承认对方为共有同种价值观欲望主体。男人欲求女人,比起女人欲求男人,价值尺度更为元化更单纯明,原因或许就在于此。因为男人必须要向其他男人夸耀到手之物价值。
盖尔•鲁宾(GayleRubin)更明确地指出,位于异性恋秩序根基欲望三角形,不是由复数男女构成,而是由(作为欲望主体)两个男人和(作为欲望客体)个女人来构成〔Rubin,1975〕,她以列维-斯特劳斯“婚姻交换”理论[1]为基础,不是将婚姻视为对男女纽带,而是视为通过女人交换建立起来两个男人(两个男人集团)之间纽带,女人只是男人之间纽带媒介物。所以,异性恋秩序将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男人之间不带性意味纽带)和厌女症(对女人排除)置于核心,同时伴随同性恋憎恶(对同性恋驱逐)。
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同性恋憎恶、厌女症
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同性恋憎恶、厌女症,由这三项要素构成机制,可用下图表示。这个图不是塞吉维克书中有,是独创。这个概念图优点,是同时可以回答“女性之间是否也存在同性社会性纽带”问题。回答是:可与男性共同体相比同性社会性纽带,在女人之间是不存在。塞吉维克设想女性之间纽带,但她同时也指出性别不对称,即,对于男人,同性社会性欲望与同性恋之间,是隔断,但对于女人,其间却是连续。塞吉维克设想,让人想起艾德丽安•里奇〔Rih,1986〕提出“女同性恋连续体(lesbiancontinuum)”[2]。
图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同性恋憎恶、
厌女症整体关系概念图
只要性别关系中还存在权力不对称,女性之间纽带,即使存在,也与男人之间纽带不可同日而语。因为,通过与同性集团同化所能得到权力资源,男性集团与女性集团相比,多寡之差是压倒性。谁愿意主动去与处于劣势集团同化呢?即使女性同性社会性欲望与同性恋之间有连续性,那也只是种甘居劣势不利选择。与之相比,女人不如接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