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席有仁说道,“现在生活绝对不适合李先生,他应该过上
“若说是报恩就显得假惺惺,只是通过李先生采购必要物资而已。”
“瑞和企业采购数量想必很惊人吧?”
“没什大不。”席有仁谦虚地说道,“而且只是刚刚起步。”
“哦……”
“由于内战,李先生从美国回到香港后仍无望重建事业,在那里时无所事事。事业失意令他直隐居度日,无论如何寻找,都未能与他取得联系。”
人知晓,反而值得被夸耀。
身为银行家,培养民族工业是李源良理想和目标。战争结束时,席有仁曾在报上读到过篇颇为斗志昂扬论文——《如何振兴民族产业》,作者正是李源良。他朝着这目标全力前进,向众多中小型纺织工厂提供资金援助。然而,民营纺织工业在战后却在原料上步履维艰。在国内,收集起来棉花全部被国营工厂侵吞,进口棉花亦不例外。战后贸易被官僚资本垄断,民营纺织工厂只能通过不可靠黑市获取原料。而与z.府机关从农民手中如同掠夺般征收后提供给国营工厂棉花相比,民营工厂从黑市获取棉花价格要高出数倍。工业用煤也是以z.府燃料委员会制定统价格提供给国营工厂,每吨三万元[1],民营工厂则只能依靠自己力量获得燃料,而统管之外煤炭价格甚至高达每吨三十万元[2]。因此,民族工业终至精疲力竭,颓然倒地。援助他们李源良难道是傻瓜吗?
“李源良先生为帮助民族产业,向他们提供巨额贷款。然而,他们最终还是饮恨败北。战后上海经济状况,想必您也清楚。李先生倾家荡产……最后光荣没落。”
这时,特制拉面端上来。
“哦,这肯定很好吃啊!”南洋富豪盯着升腾而起热气,开心地说道。
“他那个时候想必过得十分艰难。”
“是啊。”席有仁喝完剩下面汤,继续说道,“当时也因自己事忙得不可开交,其间终于得知李源良先生下落。他以前曾在上海结识位日本人,听说在那位日本人帮助下,他去日本。曾在公司任职位经理在香港偶遇李先生,便写信通知。据说那位日本人是塑料相关厂商,希望李先生去负责面向东南亚出口业务。得知他找到稳定工作,也十分高兴……后来,们便开始往来书信,重温旧交。直在信中激励李先生。当时还腾不开手来开拓外贸业务,但打算进军这行。所以,经常告诉李先生,要他再等等,先保持联系,到时起做大买卖。”
“如今您愿望可算是实现。”陶展文说道。
“还不到年呢!那时刚好李先生那位塑料制造商朋友不幸去世,其接班人认为将出口部门委托给大公司更为有利。于是,李先生便毅然辞职,来到神户重整旗鼓。”
“虽然有陈词滥调之嫌,但还是那句话——好人终有好报。”
“只是普通厨师做,算不上好吃。”
说着,二人吃起拉面。
“不过,李先生现在过得也不错吧?”陶展文喝口汤,开口问道。
“只能说凑合。”说着,席有仁将块烤猪肉送入口中。
“这自然是席先生您尽力帮助结果。”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