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比较优裕物质生活,获得个安静创作环境。没有曹操对文学喜好,对文学提倡,文士们也不可能尽情地朝文学方面发展。更重要是,如果没有曹操对文人重视,对文学重视,两汉文人被“俳优畜之”、文学被视作经学附庸、文人创作比较沉寂而又单局面就不可能被彻底打破,文士们就不可能在政治上发挥作用同时,在文学上得到充分展示自己个性和才华机会,创作繁荣及题材、体裁、形式和风格多样化也就无从谈起。曹丕、曹植之所以能以贵公子身份同文士们亲密相处,以知心朋友和行家身份去关心、支持、鼓励文士们从事创作,以实际行动提高作家地位,创造种良好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风气,是同曹操立场和态度密切相关,没有曹操行之于上,是不可能有曹丕、曹植效之于下,在定程度上,曹丕、曹植就是曹操化身,是曹操代理人。此外,也可以说曹操具体组织某些文学活动。他率以曹丕为首诸子登铜雀台,使各作《登台赋》,为曹丕命众文士同题共作做出示范。曹操率众文士随同出征,开拓众文士视野,为他们提供新创作素材,每次出征回来,都能产生批新诗作或赋作。可见,曹操虽没有直接参与组织邺下文人创作活动,但他在其中所起作用却是关键,是别任何人所无法替代,是决不可以轻视。
邺下文人集团算得上是国文学史上首次形成个关系比较牢固、时间比较长久文学集团,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后来“竹林七贤”(《晋书·嵇康传》)、“二十四友”(《晋书·刘琨传》)、永明“八友”(《梁书·武帝纪上》)、“兰台聚”(《南史·到溉传》)等都是承此流风余韵而形成文学集团。《南史·文学传论》)云:“降及梁朝,其流弥盛。盖由时主儒雅,笃好文章,故才秀之士,焕乎俱集。于时武帝每所临幸,辄命群臣赋诗。”也是对邺下风气沿袭。至于邺下文学对后世影响更是多方面,从题材、体裁、风格、手法到句法字法都对后人有所沾溉。单是曹植《公宴》诗“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中“被”字“冒”字,就引得陆机、潘岳、潘尼、颜延之、谢灵运、江淹、李白等人仿效不已,由此就不难窥出斑来。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