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自定位。这固然凸显他心系天下安危豪迈之志,但也让他很难真正与中国大多数民众建立起牢固联系。
进步而言,虽然士绅阶层在传统社会里对王朝治理与文教普及有定正面作用,同时不能否认在些历史时期里不少士人确实是在自觉实践儒家道德,但说到底它仍然是古代社会结构中特权集团。而要想维系其特权,就免不对平民百姓进行各种形式剥削,比如收租与放贷。此外,士绅阶层常年垄断文化话语权,建构不少旨在为士绅支配正当性进行辩护学说,并通过各种渠道,将这些学说基本观点不断下沉,形成种大众文化。明清两代颇为流行“功过格”,其中有不少大谈主仆关系固定化内容,并宣称被支配方需“安分守己”,如此才能积累“阴德”,就是明显例子。在清代,属于上层士绅官僚缙绅群体具有法律上与赋税徭役上特权,使他们有条件保持优越经济地位;属于下层士绅绅矜群体在当地常常与地方官勾结往来,相较于般百姓,实际上也有不少特权。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迁,传统士绅阶层经济基础已在逐渐丧失,他们越来越难以延续过去政治与文化特权。在此背景下,他们要转型为新式知识分子,与伴随着大众m;主而出现新政治力量相结合,在改造中国政治社会结构同时让中国摆脱民族危机;要沦为本国军阀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清客,表面上延续其特权地位,实际上只能成为杜亚泉所描述毫无根基“贵族化之游民”。章太炎之所以在政治活动中难遂其愿,从根本上来说与他介乎新旧之间社会身份息息相关。虽然他在清末系列文章里对士绅特权多有批判,但在行动上却依然带有十分明显士绅阶层特征,这导致他很难将自己思想主张付诸实践,反而而再,再而三地被旧势力所牵累。
虽然如此,章太炎生仍然为后人留下极为宝贵思想遗产,这些遗产值得人们不断进行挖掘与阐发。顺着他当年所思所想,从“自国自心”出发,基于平民、大众立场,思考中国文化建设路径,探索能让大多数人受益政治与经济制度;同时正确对待各种域外学说,使中华文明焕发新生命力,让中国学术能真正实现自立与成熟,让人世间不再有霸权、压迫与剥削,这些都需要后来人持续努力。本书所做,包括笔者在其他研究章太炎著作里所做,不过是些微小尝试而已。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