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激起皇帝怜悯惋惜之心。所以张汤遗言,重点不是报仇,而是为儿子铺路。
张汤儿子张安世,本来和司马迁是同事,在宫里做郎官。司马迁记录:“上惜汤,稍迁其子安世。”现在张安世可以升官。
司马迁卒年虽然不确定,但应该是没见到昭帝、宣帝时代,张安世被封为富平侯,贵盛无比气派。后来班固写《汉书》时候,把张汤从酷吏当中抽出来,单独立传。倒不是班固觉得张汤不是酷吏,而是“汉兴以来,侯者百数,保国持宠,未有若富平者也”,他们家世世代代都混得太成功,和别人挤在篇传记里放不下。
附:狄山与张汤辩论
元狩四年(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之后,匈奴请求和亲,于是御史大夫张汤和博士狄山在汉武帝面前争论,要不要答应这件事。
狄山说:“和亲便。”
汉武帝问和亲好在哪里,狄山就说大堆:
兵者凶器,未易数动。高帝欲伐匈奴,大困平城,乃遂结和亲。孝惠、高后时,天下安乐。及孝文帝欲事匈奴,北边萧然苦兵矣。孝景时,吴楚七国反,景帝往来两宫间,寒心者数月。吴楚已破,竟景帝不言兵,天下富实。今自陛下举兵击匈奴,中国以空虚,边民大困贫。由此观之,不如和亲。
然后汉武帝问张汤意见,张汤很直接:“此愚儒,无知。”这是个蠢货儒生,啥也不懂。
狄山于是又说大堆,臣固然是愚忠,像御史大夫张汤这样,却是诈忠:
若汤之治淮南、江都,以深文痛诋诸侯,别疏骨肉,使蕃臣不自安。臣固知汤之为诈忠。
于是汉武帝就火,问狄山:“让你去边境上做个郡守,你能防止匈奴入盗吗?”
狄山说:“不能。”
汉武帝说:“做个县令呢?”
狄山还是只能回答:“不能。”
汉武帝说:“那守个堡垒行不行?”
狄山估计再说不行就直接被下狱,硬起头皮说句:“能。”
于是他被汉武帝派到个边境堡垒上,过个多月,匈奴人来砍掉他头。
还是要再强调遍时间节点,这次争论发生在元狩四年大会战之后。所以,这不是抽象地谈和亲好还是反击好,而是谈当前这个具体形势下,和亲好还是反击好。
如果是元光二年(前133年)马邑之谋之前,那可以认为和亲主张是苟且偷安毫无血性。但现在,汉家男儿血气,汉朝军事实力已经被辉煌胜利所证明,问题则是国家已经疲惫不堪。
作为后来人,可以看见历史底牌,判断容易些:这时汉朝接受匈奴和亲请求,大概是不错选择。
从军事上讲,匈奴已经退到大漠以北,汉军出击补给线拉得更长。而匈奴人口损失太多,也意识到正面会战在汉军手里占不到便宜,接下来只会发挥游牧民机动优势和汉军打游击。汉军会进入战争成本递增而收益递减状况。
之后十几年战事,汉军再也没有取得这样胜利,相反屡屡受挫,就证实这点。
从经济上讲,时间却站在汉朝边。为支撑这十几年战事,社会千疮百孔凋敝已极,但正因如此,只要大批士兵复原归农,能够休养生息,经济快速增长是可以预期。
而匈奴却要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