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在万历七年(1579年)三月,第五版方案出炉。
人丁丝绢6145两,仍由歙县承担,但他们负担均平银,则减少2530两。这笔均平银怎补足呢?由徽州府军需银抽出1950两、金衢道解池州府兵饷银抽出580两,合计2530两,转入均平银账目冲抵。
这个方案,可以说是集妥协、折中之大成,把负担压力分散到歙县、徽州府、兵备道等诸多方面。这样来,歙县少交2000多两银子,心满意足;五县点负担不用加,也心满意足;徽州府和兵备道略吃点亏,但消弭场大乱,杜绝隐患,也合算。
对朝廷来说,则上交税款并不短少,二则趁机清理冗税杂役,统钱粮,对条鞭法推行也是好事——这个方案真是把方方面面都照顾到,难怪执笔者得意地称其为“共免两全法”。
这次,上上下下俱松口气。兵备道赶紧发布大字榜,通告六县新税制,并得意扬扬地宣布:“自万历七年为始,明载赋役册,永为定规。”
各级操盘手们吸走。老百姓交钱越来越多,朝廷收入却不见增加,大部分都在中间环节里被消耗。
长此以往,地方民怨沸腾,z.府束手无策,最后结果,就是调控失灵,天下大乱。
张居正搞条鞭法,治标不治本,它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大明产生“杂税”机制,只能略微扩大税基,把问题爆发拖延段时间罢。
大明灭亡原因,徽州府这笔小小税赋,应该是个很好启示。
咱们书归正传。
相信,在张榜公布瞬间,这几个字轰然化为斗大金黄色大字,配着恢宏音乐,在徽州官场大小*员脑海中旋转。他们此时定百感交集,涕泪交加。
不容易啊,这场肇始于隆庆四年大纷争,前后持续将近十年,先后五版解决方案,至万历七年终于彻底消弭。中间多少波折,多少折腾,总算熬过去。
尘埃落定,生活还得继续。
让歙县人感到高兴是,旷日持久丝绢纷争,把各种细节、征派原理都讨论得很透彻,官府上下都不太敢做手脚,反而会主动找别税目设法再减免点。这时又赶上朝廷推行条鞭法,所以歙县所承担人丁丝绢,不必全以实物交付,直接本色折银或折色折银,不必先卖粮食再买丝,无形中又少层负担。
据学者考证,万历七年之后,歙县真正实交人丁丝绢税,其实只有额定
前面说,“协济金衢道解池州府兵饷银”这笔税银,本身并不合理。徽宁兵备道直很担心,万又碰到个类似帅嘉谟这种爱较真人,说不定会再起波澜。这次既然有人提议,兵备道索性顺水推舟表示,为徽州府安定团结大好局面,们吃点亏,从这笔兵饷银里抽出530两来,把最后亏空补上吧。
这笔原本是重复征收税,就这巧妙地被洗白。
兵备道高风亮节,解决最后问题,诸位*员看到成功曙光,连忙又经过轮讨论,做点微调,使之更加完备:
减免料价银库存有限,不能支撑逐年抽调,直接并入军需银。
五县额外负担那50两也算,省得他们啰唆,直接也并入解池州府兵饷银。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