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管第九甲
户王叙系直隶徽州府休宁县里仁乡二十七都第五图匠籍充当万历四十九年分里长
回想之前们看到
或者说,朱元璋没打算这简单地处理。
以里甲制为基础户籍册簿,不再叫“户帖”,改称为“黄册”。
里造
册,每
册
百
十户正管,分成十甲列出,附带畸零带管,还要分出上、中、下三等户
等级。户数满额叫作全图,如果不足
百
十户,则称半图。
黄册同样是十年攒造更新次,和里甲制
三个轮盘同步旋转。
为什叫黄册?很多人——包括《明史》
编撰者张廷玉——认为是其封面为黄纸装裱
缘故。其实这是因果颠倒
。
“黄册”词,来源于“黄口”。这个词本意是雏鸟,后来代指幼童。在隋唐
户籍登记中,三岁以下或刚出生
孩子,称为“黄”。所谓“黄口始生,遂登其数”,是说孩子
生下来,立刻就要去官府报备登记,这是
个人在户籍里
起点。从此“黄”字演化出
人口之意,成
整个户籍
代称,也叫“黄籍”。
有被撤销,反而更有发挥。粮长开始担负土地丈量、劝导生产以及和农事相关检具、呈递、蠲免等庶务。
它地位之高,几乎相当于里、甲之上
个非正式主官,自然也起到
制约作用。
经过这番设计,里长和甲首
来要每年轮换,二来要受老人掣肘,三来还要被乡约约束,四来还得应付粮长。重重控制之下,可以确保基层干部没有徇私舞弊
机会,更不可能盘踞做大。
皇权到底下不下县,其实正是从这些小细节里体现出来:里长、甲首出自本管,帮役助手皆由其遴选,费用由集体均摊;乡约代行约束,民事争端要先诉之于乡老;钱粮赋税由粮长与里甲共催办之。种种琐碎事务,皆由地方自决自负,不需官府插手。
另外,在里甲制现实操作中,还有
些务实
小设计。
明代第次攒造黄册,是在洪武十四年。到
十年之后
洪武二十四年,朝廷才正式下文,规定进呈中央
黄册封面,须用黄纸装裱。可见是先有黄册之名,后才用黄色封面装裱,而非相反。
那朱元璋搞
这个“黄册”,到底跟“户帖”有什
区别?
咱们还是先看几份实物。
图四·7《万历四十年徽州府休宁县二十七都五图黄册底籍》
安徽省博物馆藏《万历四十年徽州府休宁县二十七都五图黄册底籍》,里面户口信息是这
写
:
比如说,虽然法律规定甲十户人家,但实际上每
甲
户数,不可能正好凑齐,总会有
些鳏寡孤独
家庭。这些家庭已没法承担差役,可又不能不管。
设计者把这种情况也考虑进去:每
个里
百
十户人家,叫作“正管”。除此之外,同里产生
鳏寡孤独户,挂靠于里下,但不算正管之数,有
个单独分类,叫作“畸零带管”。这些畸零户不允许脱离本里,本里也不能把他们甩开。
旦正管户缺编,随时会把他们补进去。
好,现在规则设计完毕,推行里甲制只剩下最后
步:登记造册。
这事应该简单,此前朝廷已经掌握天下户帖
数据,现在只消把分散
户帖集中在
起,
百
十户编成
里,不就完
吗?
没那简单。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