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前差役:衙前,产生于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时期种重难差役,由武人充任,负责看管和运送官物。到北宋时期,衙前役主要由乡村上户轮流承担,服役范围很广,职任繁杂,包括押送漕粮、搬运盐席、送纳钱物、主典库务、采购货物等等,给乡村上户造成很大负担。后来,因难以承役而逃亡非命者,比比皆是。
析居避役、鬻田减户:析居,即分居、分家之意。z.府征发差役,以丁口即资产而定户等,不同户等承担不同难度差役。往往愈重愈难徭役都会归上等户轮流负担,面临倾家荡产危
造成点点微澜罢。
黄册驳查就像是个战场。群苦不堪言士兵身处低矮简陋战壕,长官漠不关心,后方补给时断时续——偏偏他们责任又特别重大。
因为驳查工作要面对,是大群无比顽强而又无比狡黠劲敌。
中国自古有两股力量始终在纠缠对抗。股力量来自中央,千方百计想要搞清楚基层情况;另外股力量则来自基层,千方百计不让中央知道实际情况。
尤其是涉及钱粮徭役之事,人类想象力和智慧是无穷。上头有多少条政策,下面就有多少条对策。汉代搞“案户比民”,民间就敢“舍匿虚田”;隋唐有“大索貌阅”,民间士子就敢“冒籍取解”;宋代搞“衙前差役”,老百姓就会“析居避役、鬻田减户”。
【注释】
案户比民:汉代法律规定,百姓年十五至五十六之间,每年缴纳百二十钱,叫作算赋;七岁至十四岁儿童,每年缴纳二十钱,叫作口赋税。通常每户农家,应服徭役男丁约为两口,为不耽误耕作,就要以每人月三百钱代价雇人代役,叫作更赋。若想做好这项工作,不仅要有完备户口登记册,还必须进行户口调查,掌握人口年龄变化。户口调查即案比。每年八月中秋之际,将县居民集中到县城,观其面貌、形体以查验其年龄是否属实,登记在人口簿册上,即为“案户比民”。
舍匿虚田:舍匿,窝藏、隐藏之意;虚田,即土地实际亩数多于名义亩数部分。百姓有意将多出田亩数隐藏不报,以免多交税粮。
大索貌阅:大索,即清点户口,登记姓名、出生年月与相貌;貌阅,即将百姓与户籍上描述外貌加以核对。貌阅制度渊源可追溯到汉代案户比民。隋文帝年间,为改变户口隐漏严重、国家赋税减少、劳动力缺乏情况,中央下令在全国各州县大索貌阅,凡出现户口不匹配情况,地方官吏都要被处以刑罚。此次貌阅,还要求堂兄弟以下亲属同族而居者必须分立户口。此制度为后来唐朝所沿袭。
冒籍取解:唐代科举制度规定,士子应在本地参加府试,获得解送资格。若要离开本籍,到其他府州参加府试以取得解送资格,再到京师参加全国性考试,即为冒籍。类似于现在高考移民。科举制度初设之时,此类现象很少见。但随着制度进步发展,省试登第人物与发解诸州比例出现失衡,士子为增加登第机会,冒籍取解现象逐渐多起来。如们很熟悉大诗人王维,就没有参加本籍贯蒲州府解试,而因其善弹琵琶曲,博得某位公主欢心,获得京兆府解头。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