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先生你回去吧!”
话说到这个份上,也只好回去,申时行离开宫殿,向自己家走去。
然而当他刚刚踏出宫门时候,却听到身后急促脚步声。
申时行转身,看见个太监,他带来皇帝谕令:
“先不要走,已经叫皇长子来,先生你见见吧。”
“这个自然知道,没有嫡子(即皇后儿子),长幼有序。其实郑贵妃也多次让册立长子,但现在长子年纪还小,身体也弱,等他身体强壮些后,才放心啊。”
这段话说得很有水平,按照语文学来分析,大致有三层意思。
第层先说自己没有嫡子,是说只能立长子;然后又讲长幼有序,是说不会插队,但说来说去,就是不说要立谁;接着又把郑贵妃扯出来,搞此地无银三百两。
最后语气转,得出结论:虽然只能立长子、不会插队,老婆也没有干涉此事,但考虑到儿子太小,身体太差,暂时还是别立吧。
这招糊弄别人可能还行,对付申时行就有点滑稽,和几十年稀泥,哪排得上你小子?
该办事还是办。万历十四年三月,郑贵妃正式册封。
这件事情成功解决给万历留下这样个印象:自己想办事情,是能够办成。
这是个错误判断。
然而此后,在册立太子问题上,万历确实消停——整整消停四年多。当然,不闹事,不代表不挨骂。事实上,在这四年里,言官们非常尽责。他们找到新突破口——皇帝不上朝,并以此为契机,在雒于仁等模范先锋带领下,继续奋勇前进。
但总体而言,小事不断,大事没有,安定团结局面依旧。
十几年后,当申时行在家撰写回忆录时候,曾无数次提及这个不可思议场景以及此后那奇特幕,终其生,他也未能猜透万历企图。
申时行不敢怠慢,即刻回到宫中,在那里,他看见万历和他两个儿子,皇长子朱常洛,以及皇三子朱常洵。
但给他留下最深刻印象,却并非这两个皇子,而是此时万历表情。没有愤怒,没有狡黠,只有安详与平和。
他指着皇长子,
于是申先生将计就计,说这样句话:
“皇长子已经九岁,应该出阁读书,请陛下早日决定此事。”
这似乎是件完全不相干事情,但事实绝非如此,因为在明代,皇子出阁读书,就等于承认其为太子,申时行用意非常明显:既然你不愿意封他为太子,那让他出去读书总可以吧,形式不重要,内容才是关键。
万历倒也不笨,他也不说不读书,只是强调人如果天资聪明,不读书也行。申时行马上反驳,说即使人再聪明,如果没有人教导,也是不能成才。
就这样,两位仁兄从继承人问题到教育问题,你来往,互不相让,闹到最后,万历烦:
直到这历史性天:万历十八年(1590)正月初。
解决雒于仁事件后,申时行再次揭开盖子:
“臣等更有事奏请。”
“皇长子今年已经九岁,朝廷内外都认为应册立为太子,希望陛下早日决定。”
在万历看来,这件事比雒于仁酒色财气疏更头疼,于是他接过申时行刚刚用过铁锹,接着和稀泥: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