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安天下,重在贤君明主,君臣相得。大贤心怀天下,必先得君王之用,圣道才能济之百姓。若有才德而不能立于朝中,纵使有亚圣之贤,也无力泽被苍生。
他在草稿上整整齐齐地写下“大贤图安天下,其所望于王者大矣”!
破题之后,承题、起讲便紧扣破题中“天下安”三字,从百姓安危引申到“孟子去齐”这节中孟子对齐王期待。
“齐王天资朴实,好勇、好货、好色,好世俗之乐”,本没有安天下资质,然而孟子为生民计,仍愿留在齐国,节制齐王之欲而长其仁乐之心。
若齐王不用孟子,只是庸碌之君;若孟子不得见用,遗贤乡野,亦不能泽被百姓。唯有使齐王用贤,君臣相得,以王道治齐,才能使天下人才皆欲入齐,天下百姓皆乐为齐人,以齐国之泽施被天下,弥平各国攻伐,bao戾之心,终成“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治世。
”顺序贴着考号。崔燮打开卷子,按着卷首朱笔写“甲四”号找到位子,坐进去摆好文房四宝,伏在桌上先睡会儿。之后陆陆续续进人,有皂隶巡场,提着热水、拿着炊饼卖给这群考生。
巡到崔燮这儿时,他已经歇清脑子,拿出点心来吃,那皂隶给他倒盏茶,笑笑就走。崔燮也感激地朝他笑笑,就着热水吃两块蒸糕,几片猪肉脯,擦干净手准备考试。
天色将明,有衙役进来打开考棚窗户。阳光与寒气同时涌入,众生直打哆嗦,折腾早上困倦倒叫风吹跑些。戚县令踏着阳光走进考棚里,威严地扫视过满座童子,从袖中拿出新出题目,吩咐皂隶:“把试题拿下去叫他们抄写。”
几名皂隶捧着木板在考生间来回走,让他们抄下试题。
县试第天只两道题,道四书义,道五经义。四书义只出道,果然就是他掉着花样儿练许多遍“天下之民举安”;五经义则是五道题在个题板上,由学生按着自己本经来答,诗经题出是《南山有台》中“乐只君子,民之父母”句。
所以孟子不为齐王所用,而后停留三日不去,又岂是为自己身权势?
他自己出模拟题做时,还把那句“天下之民举安”截上、截下、承上、冒下、隔章搭、无情搭……地折腾出许多小题来。想不到戚县令就简简单单地出个单句题,真是这满是小题童试世界股清流。诗经题也是整句,还是引进过《四书》经句,哪怕《诗》学得不好,念四书时肯定也记住朱子对这句话解释,不至偏题。
仔细看看,易经、礼记、尚书也都是四书里眼熟句子,只春秋用是文公节“公如晋”。
他先在草稿纸上誊抄下题目,先写下自己烂熟于心那篇《天下之民举安》。
孟子去齐这节,孟子所论核心就是他是为安齐国、安天下而见其王。即便齐王并非明主,他也冀望王能悔改,重新用他,所以要在齐国停留三日,而后白日出行,令齐王有悔改余地,起用他安国安民。
他脑中掌揣摩着戚县令那天所说“只有身居朝中,手操权柄,才能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所以写文章时也不自觉地挑本章中孟子欲使齐王起用自己角度,而非仅以题目表面“安天下”之意入手。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