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还盼着太子替他们做主,可太子就只默默听着,不肯替外祖翻案。且原本该是他们当中员东宫李良娣之父李佥宪竟背叛他们,追随桓凌递上请辞折子——连内容都抄他不少,只差没攀扯外戚而已!
太子也竟对此听之任之,不挽留这位爱妾父亲下,更不问那些交章弹劾他亲外祖御史。
不只太子良娣之父请辞,过不多久,李阁老亦上道自请致仕折子。
他是鲁王妃祖父,但鲁王已出镇泰安,他这皇室姻亲身份其实不会碍着他在内阁做事。且他数十年兢兢业业,功劳卓著,任谁弹劾也弹劾不倒他,亦没有人敢上本弹劾这位阁老。
他要辞官,就是自己动心要辞官。
益而损自家权势富贵?
也就是个大义灭亲桓凌!
满院御史、给事中慷慨议论,竟连他要离任之事都忘到脑后,纷纷磨拳擦掌,要愿与他配合上本,交章劾奏,改当今外戚居高位局面。直到左右都御史亲自执手相送,青天白日下就把从不早退桓凌送出都察院,那些写弹章写得两眼泛光同僚才想起他这道奏本不是单纯弹章,而是请辞折子。
而且是已批复下来请辞折子。
他已挂官归隐,不会再力谏外戚,亲手与他们道变易当朝局面。
大郑立朝百四十年来,向联姻高门,厚待姻亲。虽然不曾出过前朝那样外戚之乱,但对于他这样书香世家出身,凭文章、才具入仕人来说,没有外戚朝廷才是最好朝廷。
如前朝皇室子弟就多联姻武将人家,“厚其禄而薄其礼”,没有能掌权理政外戚,这才是他理想中朝堂。
只是后来他自己孙女选作皇子妃时……他年老恋权,竟未能急流勇退。而今见桓凌与宋时这样少年人都能不计自身前程,心只要为大郑剪除外戚专权祸患,他这上司前辈实觉羞惭,不堪再为内阁学士。
——桓凌还算个正经皇家姻亲,宋时只是跟他成亲过日子,就要避这外戚之嫌,自请辞官,他这正经皇子妃祖父还有什脸面留在中枢!
李阁老心请辞,吕首辅、张次辅却怎能看着他致仕,轮番劝他:“
众人想到这里,涌上头顶热血顿时冷冷,旋即又想到他这趟辞官并非抛下职责,而是亲身践行奏折中所上谏议——他说皇亲国戚不该做高官,自己便主动辞官,这比什弹章都更有力!
桓佥宪已然做到这步,他们岂能辜负他牺牲?
他们连送行酒宴都来不及置办,先回值房写起弹章。桓凌写得还客气些,只以自身为例讽谏天子,别御史弹劾起人来却更尖锐,上引汉唐外戚祸国之例,下将马尚书任用私人,害得大郑边关屡遭虏祸之事再拉出来抨击遍。
马尚书家之前遇大赦还乡,挂虚衔,却也不能回京,更不能亲自回击这些弹劾他文章。但他是太子外祖,比起本就只是四品出身,在朝中毫无存在感国丈更堪为皇亲国戚标杆。
这些或真或假外戚便举起为马尚书大旗,或递帖子,或当面拦人,拿着那些引用马尚书为例弹章向太子告状:这群御史只为沽名钓誉,全不体谅太子难处!他们不想想他们再弹劾马尚书,惹得圣上想起旧恶,迁怒太子又当如何?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