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因为心念无法从身内、身外,或身之内外间去捉摸。
这是因为心念无形、无色、不可见、不滞止,无法掌握,无法维持,又漂移不
行者住寂静除,遵循七觉支之道,观诸法离欲,可令念觉之修习,如是乃至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觉之修习,如此修习七觉支能令正智解脱完成。
佛世尊说此经已,诸比丘皆大欢喜。
佛经选读(三)
观心念:《学处集要》(5)
(5)梵文英译:EdwardConze
诸比丘!如此修习入出息念,如此持续不断修习,能令四念处修习圆满。
诸比丘!如何修习四念处,如何持续不断修习,能圆满安住于七觉支?
诸比丘!若行者恒坚持观身在身,观受在受,观心在心,观法在法,无分散意,可令念觉支坚固,念觉支坚固故,念觉支能过趋于圆满。
若行者住于念(专注,禅定状态)无分散意,能审视心中生起诸法——心对象,能令第二觉支——择法觉支生起,趋于圆满。
若行者持续,坚持不移观照、审视诸法,无分散意,能令第三觉支——精进觉支生起趋于圆满。
如此专注于入出息修习四念处第念处——身念处。
(二)受念处
诸比丘!当行者专注于呼吸,吸气,行者知“感到喜悦”;呼气,行者知“感到喜悦”;吸气,知“感到快乐”;呼气,知“感到快乐”;呼气,知“心理活动”;吸气,知“心理活动”;吸气,同时令心理活动宁静祥和;呼气,同时令心理活动宁静祥和;行者坚持安住观受在受,全然知他状况,超越世间所有执著、忧患。
当出入息时,知切身,知“正令全身宁静祥和”。行者坚持安住观身在身,全然知他状况,超越世间所有执著、忧患。
行者如此专注于入出息修习四念处第二念处——受念处。
菩萨四处寻找自己心念。但,是什心念呢?
既不是渴爱,也不是嗔恨或无明。
那,是过去?是未来?或是现在吗?
但,过去已不复存在;未来还未来临;现在又不确定。
迦叶!
若行者精进坚固,沉着住于修习之流,则离欲喜起,能令第四觉支——喜觉支生起趋于圆满。
若行者住于喜状态,无分散意,能令身心轻安,身心轻安则令第五觉支——轻安觉支生起趋于圆满。
若行者身心轻安,则心易于达于定境,能令第六觉支——定觉支生起趋于圆满。
若行者住于甚深禅定中,能除诸分别,令第七觉支——舍觉支生起趋于圆满。
诸比丘!如何广修习七觉支,如何持续不断修习,能令正智解脱完成?
(三)心念处
诸比丘!当行者专注于呼吸,吸气知其心;是其心愉悦祥和和集中心念;令心解脱。行者坚持安住观心在心,全然知他状况,超越世间所有执著、忧患。诸比丘不修习入出息念则不能得到任何禅定智慧。
正在吸气,同时观察出离。正在呼气,同时观察出离。行者努力练习。
(四)法念处
诸比丘!当行者专注于呼吸,照见诸法无常、离染、解脱、出离本性。行者坚持安住观身在身,全然知他状况,超越世间所有之执著、忧患。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