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礼制虽然已经大为衰落,但许多国君为表示自己仁义,仍然坚持说自己奉行王道。那秦公呢,能说秦公就定不赞赏王道?似乎还没有证据这样论断。而且,秦穆公时期百里奚正是操王道之学,那时秦国确实强盛时,穆公也称霸,老秦人至今还引为骄傲。秦公《求贤令》也申明向往穆公时强盛,信誓旦旦要恢复穆公霸业。据此推测,秦公如果接受王道治国,似乎也有理由。
那道家呢?老子在秦献公时期西行入秦,这也是秦人大骄傲。更重要是,秦献公确曾想用老子为丞相治国,只不过老子本人坚辞不受罢。秦献公是目下秦公嬴渠梁父君,也是继穆公之后最有作为位秦国君主。秦公在《求贤令》中数落几代祖先,但对父君秦献公却是推崇有加。他会拒绝父亲曾经很赞赏道家?也很难说。至少没有充分证据说明秦公厌恶道家。再说,来栎阳后,卫鞅还听侯赢讲过,秦公曾想请百里奚之后裔治秦,而那位老人据说是操道家之学。
至于儒家和墨家,卫鞅相信秦公不会选择。在诸子百家中,儒家最蔑视秦国,秦人也最厌恶儒家。儒家士子不入秦,几乎是天下皆知。儒家仁政、礼制、恢复井田制等根本主张,秦国也和列国样嗤之以鼻。秦公不会看中儒家,至少有两个事实根据。其,上大夫甘龙就是东方甘国名儒,权力在嬴渠梁即位后却日渐萎缩。其二,秦国《求贤令》发出后,曾秘密要求在各国活动密使,尽可能少使儒家士子入秦。墨家呢?虽然是天下最简朴最勤奋最巧思最主张正义且最有实际战斗力团体学派,但墨家“息兵”和“兼爱非攻”两点为政主张,在任何个战国都是行不通。如果秦公要选墨家,可说最容易,因为墨家曾经在段时间里以秦国南部大山为学派总院,和秦国大有渊源。
那对法家呢?法家是战国变法火炬。凡欲强国者必先变法,已经成为战国名士明君热点话题。然则推行法家之学根本前提,是国君决心彻底与否?法行半途,不如不行。楚国半途变法造成不伦不类,正是最为惨痛前车之鉴。秦公熟悉法家?不熟悉。秦公喜欢法家?不清楚。秦公能以法家为唯治国之道?更不清楚。卫鞅清醒知道,推行王道礼制,未必需要国君与主政大臣同心同德,只要国君不阻挠即可。而推行法制,则必须要国君支持,而且要坚定不移支持,君臣始终要同心同德,否则,法令难以统,变法难见成效。列国变法道路,无不铺满鲜血。韩国申不害尚只是整肃吏治,已经是血雨腥风,更何况天翻地覆彻底变法?象秦国这样赤贫国家,非强力法制无以拯救,法制推行如排山倒海,激起回力亦是天摇地动,没有同心同德力挽狂澜君臣相知,变法者自己就会被混乱动荡无情吞噬,谈何强国大志?
如何试探?卫鞅时想不清楚,但有点很清楚,那就是不能急躁。
秋风清凉,卫鞅耳边响起个苍老旷远声音,“计国事者,当审权量。说人主者,当审君情。谋虑情欲,必出于此。士虽有圣智,非揣摩细究,真情无所索之。此,谋之本也,说之法也。错其人,勿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