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语。此,名士择君之道。慎之,慎之。”
这是老师精研历代名士成功与失败后归纳《说君》。当初讲解时,卫鞅似懂非懂,惟强记在心而已。十年之后,当自己历经坎坷曲折而面临艰难抉择时刻,这段警语却油然浮上心头,使他顿时清凉醒悟——即或有圣者智慧,也当审视君情;要索得君主内心真正选择,就必须揣摩细究反复试探;“错其人,勿与语”,若国君不是自己所持主张当说之人,就不要对他陈述自己真实想法,这是名士选择君主根本点。那,自己该当如何试探秦公真正抉择呢?
太阳落山,卫鞅打马入城,来到内史景监小院。
景监对卫鞅直刻刻在心,多少次,景监都差点儿要对孝公讲出来,想到对卫鞅承诺,竟硬是生生憋回去。三个月来,各县不断派人报来士子们在县府作为——共下秦地九十九个士子,竟是八十多个滞留县府。他们都有各种各样合理合法理由,蹲在县府,搜集浏览所能见到各种书简,思谋撰写自己治秦对策。只有十余个士子到雍城附近山村里看看,回到县府便叫苦不迭,声称不给肉吃便要回栎阳招贤馆吃饱再来。令景监感到欣慰是,有个叫王轼齐国士子,独身人跑遍秦中十县,虽然都在县府周围,但毕竟是深入民间乡野,实在是凤毛麟角。当景监将王轼情况禀报给国君时,孝公也很是高兴,笑着对他说:“这位先生颇有吃苦之心,回来再看看吧,若才学见识也可,就给他重任。”景监实在忍不住,冒出来句,“君上,定然还有出类拔萃者在后。”孝公大笑,“在后?在哪里?景监啊,看也就是王轼。该来都来,不来永远也不会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上天不让秦国强大,求贤令也就如此而已。”在孝公笑声中,景监分明看到他眼中闪亮泪光。景监感到揪心,可就是不敢再往下说,万卫鞅……他不敢望下想,也不愿望下想,憋在心里又着急,只有三天两头向各县催问士子们动向,反复叮嘱不许漏掉人。奇怪是,始终没有任何个县报来卫鞅这个名字,更别说动静。
看看进入九月,风凉叶落,卫鞅还是泥牛入海,景监心竟是越来越凉。他百个不愿意将卫鞅想成小人,不愿意想到他逃回魏国。可是,他能到哪里去呢?深访山野,也不能个县府都不去啊?出事?跌入深谷?恰恰遇上盗匪?景监更是不信。他知道,卫鞅这种上品名士都是文武兼修,寻常山险与匪贼也未必奈何得他。且秦国虽穷,盗匪却是极少,丁壮都当兵,谁去做盗匪?想来想去,还是不得不想到卫鞅逃回魏国。景监每每在深夜长长叹息,想到原本个身负绝世才华名士,却是如此个不重然诺不讲信义小人,景监心就阵阵做疼。他无法在心中将卫鞅留下坚实形象撕成碎片,又无法不相信这泥牛入海唯可能。对他这个久在军中秦人骑士来说,男子汉之间情义比生命还重要。卫鞅是他生平结交第个名士,他敬佩他,本能相信他,甚至对他不说明理由要求也无端接受。在他心目中,“大义”为士子之根本,不义不节,无耻之尤!个可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