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少,旁面较多,正面较少。譬如精神注于眉宇目光,不可周身皆眉,四处皆目。文中线索如同蛛丝马迹,丝不可过粗,迹不可太密。这是种。古人文笔有云属波委、官止而神行之象,其布局则有千岩万壑、重峦复嶂之观。此等文章以《庄子》为最,将《庄子》好好读上二三十遍,自然熟悉。”
薛福成听这话,有种茅塞顿开而豁然爽朗、聪明大张之感,深深佩服总督大人学问汪洋浩大,自己在他面前,直有潺潺细流与长江大河之别。
“请问大人。”张裕钊在认真思考之后,恭谨地问:“常见古人诗话中谈到诗气象。卑职想,古文应该也有气象,而究以何种气象为好呢?”
“这个问题提得好,说明廉卿这段时期来对古文钻研进入个较高境界,即从字、句、段思考上升到对全篇思考。”曾国藩日渐昏花三角眼里射出赞赏目光。
“古人以‘气象’二字来评诗,较早可见于南宋初期周紫芝所著《竹坡诗话》。竹坡居士说郑谷‘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蓑归’之句。别人皆以为奇绝,他以为其气象浅俗。后来《沧浪诗话》里多次提到‘气象’,说唐人诗与宋人诗,先不谈工拙,真是气象不同;又说建安之作全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其实不只是诗,文、书、画莫不如此。气象,就是指面貌、神志。老夫以为,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伟为最难能可贵,如久雨而晴,登高山而望旷野,如登高楼俯视大江,独坐明窗净几之下而远眺。又如英雄侠士褐裘而来,绝无龌龊猥鄙之态。此三者,皆光明俊伟之貌。文中有此气象者,大抵得于天授,不尽关乎学术。自孟子、庄子、韩子而外,惟贾生及陆敬舆、苏子瞻得此气象最多,近世如王阳明亦殊磊,但文辞不如孟、庄、韩三子之跌宕。老夫以为文章要达到这种地步,乃是最高境界,很不容易做到,但应成为辈力求达到目标。”
这大段宏论,说得四子皆低头不言,心中自觉惭愧。隔好久,黎庶昌想起那年吴敏树要跟曾国藩打官司事,不知曾国藩心里对这事究竟怎样看,有没有芥蒂,平时没有机会问,今天可是个好机会。他笑着问:“关于桐城文派事,吴南屏后来捐钱请大人给他除名吗?”
“南屏那人你还不知道!”曾国藩爽快地笑起来,“他是打死都不认输。后来信中,他干脆将姚鼐比之于吕居仁。这是他性格,也不计较。南屏不愿在桐城诸君子灶下讨饭吃,也称得上们湖南人中豪杰。不过,以姚氏为吕居仁之比,也贬之太甚。老夫粗解文章,实由姚先生启之。姚先生为知言君子,只是才力薄弱,不足以发之耳。他《古文辞类纂》书,虽阑入刘海峰之文,稍涉私好,而大体上是站得住。其序跋类渊源于《易·系辞》,词赋类仿刘歆《七略》,则为不刊之典。老夫鉴于姚先生所编,不选六经、诸子、史传之文,虽另编《经史百家杂钞》,但平心而论,姚先生之《类纂》要比老夫《杂钞》流传得久远。”
黎庶昌深以此言为持平之论,并对曾国藩心胸气度看得更清楚。他正要请曾国藩再谈谈对桐城三祖看法,吴汝纶又发问:“大人,听说您要写篇文章,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