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为什人家外人批评你,你还夸人家是世外高人;可学生提几个问题,你却气得骂娘?这不是欺软怕硬是什?就这种思想还称得上圣人。那圣人也太不值钱!
※※※
听完这个故事,沈默明白,此人不是什二世为人,而是天生异类,基本上跟徐渭、何心隐个类型。愤世嫉俗,痛恨权威、礼教等切束缚人东西,只是程度和表现方面不尽相同罢。
虽然心中遗憾居多,但沈默还是感到丝丝欣慰,他不怕遇到异类,就怕整个世界死气沉沉,千人面。如果是那样话,自己还是省点力气,早点洗洗睡吧,因为注定会徒劳无功。
若是多些撼动人心异类,自己甚至都不用太操心内部,只需把外部环境打理好,时代就会前进,自己使命也能轻松完成。
不样,记得十几岁时,跟着先生学论语,‘樊迟请学稼’章……”
天下读书人都知道‘樊迟问稼’典故,出自《论语·子路篇》。简单说来就是,孔子学生樊迟,兴趣迥异常人,向老夫子求教如何种庄稼,子便曰:‘吾不如老农。’过两天樊迟又求教如何打理菜园子,子又曰:‘吾不如老圃。’
接连两次下不来台,孔子有些恼,等樊迟出去。便对学生道:“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焉用稼?”滔滔不绝骂半晌,但大都是车轱辘话,提炼下中心思想是:‘樊大胡子真是个小人!那多本事你都不学不问,偏去问什种地种菜,那是泥腿子们干活,们读书人管它去球!’
这段典故沈默自然烂熟于胸,但从来没想过有什不妥,顶多就是鄙视下孔夫子,喜欢背后说人坏话毛病。
他虽然思想另类,但言行从来都是循规蹈矩,更不会把观点变成白纸黑字。可李贽不,他非但写,还深挖樊迟为什会关注三农问题。结果真让他从《论语·微子篇》中找到,原来孔夫子带弟子们周游列国时。结果不知怎,学生们把老师给弄丢。大家很着急,子路就问路边个扛着锄老农,向他打听自己老师下落。
所以虽然
谁知那时候人都很有个性,老农民竟嘲讽孔子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那也能算老师?”说着继续在地里干活。子路很晕,便施礼要离开,却被老头叫回来,带回家去杀鸡置酒,招待番,第二天才上路。
找到孔子后,子路把事情经过告诉孔子,孔子感觉很不爽,却也只能自安慰道:‘那老头是个隐士啊!’又‘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为什又让他回去呢?据李贽分析,孔夫子因为跟学生们失散天夜,加之自理能力极差,这会儿已经是前胸贴肚皮。你们是吃饱喝足,就不管为师?还不回去给化些斋饭回来?
结果人家已经搬家。
因为路上比这倒霉事儿多去,所以这事也就这过去,事后大家也就搁在脑后。但樊迟除胡须浓密外,还有个显著特点就是憨实,他就记住那老丈话。后来整天琢磨,觉着说蛮有道理,便去跟夫子请教,结果孔子以为这小子是故意旧事重提,自然十分不爽,便骂之而后快。
于是,当时年仅十二岁李贽,得出个结论——孔夫子心胸狭隘!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