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又是三年,王安石又任满,朝廷任命他为集贤院校理……文彦博怕他再推辞,直接免试入馆阁,此乃旷世殊荣也,享受这等待遇,开国也不过寥寥数人人而已。而且是破格提升。
人家文相公已经是两任宰相,图你个后辈什?不就是惜才重才,想要为国家培养个未来栋梁?
但王安石还是坚决拒绝,这次,除家贫之外,他说,朝廷数次命入馆,数次推辞不就,如果弄来弄去,最后还是入馆阁,还当上大官,人家会认为是欲擒故纵、沽名钓誉,这对于官场风气不利,不能成为罪人。
文彦博看他奏章,苦笑道:‘得,不入馆就不入吧。既然总是强调在京里生活不起,就给他找个肥缺吧。这个好苗子,怎能让经济问题,挡住他仕途呢?’所谓宰相风度不外如是,只是怎就容不下个狄青呢?
宰相发话,很快便有新任命下来,授予王安石群牧司判官职。群牧司是干什?管着全国各地养马,前面说过,战马在宋朝意味着什,这是个肥得不能再肥缺。
,而是他太淡泊名利……这从以后日子里,可以清晰体现出来。
宋朝规定,新科进士必须全部外放,甲科进士也不例外。但甲科进士有个特权,就是在地方做官满任后,可以进京参加馆阁试,这就是后来明朝庶吉士考试前身。经此职,遂为名流,继而由馆阁为两制,由两制及两府,可谓条青云直上快车道。
换谁,得到这样机会,都得牢牢抓住。何况王安石在科举时,还‘被第四名’,在所有人看来,他将会借此机会证明,自己才是真正状元之才,然而王安石偏偏连名都没报,继续在偏远山区当他知县。
这年,王安石二十五岁。
王安石也因为这次不同寻常之举名声鹊起,加之他为官清廉、颇有政声。三年后,已经升任舒州通判王安石,又得到宰相文彦博赏识,认为他这人能力出众、政绩卓越、品德高尚、淡泊名利,举荐他入京为官……想想苏洵同志求之不得,便知道这是多难得机会。
王安石这下实在不能推辞,再推辞,就太不识好歹,于是他在万众期盼中进京,谁知还没上任,就遇到这场前所未见大洪灾。这下谁也顾不上他,王安石也不在意,默默上任。
官家便召王安石入京考试,要称称他斤两,看看到底有没有宰相说得那好。但是王安石又拒绝,他在给皇帝《乞免就试状》中说到,文相公说这个人淡泊功利,这是谬赞。事实上不是这回事儿,而是家里经济条件太差,上有祖母、母亲需要赡养,下有帮孩子需要抚养,中间还有弟弟妹妹要成亲,全靠个人工资。如果在京城话,物价太高,花销太大,根本顶不住,希望朝廷理解。
最终朝廷理解他,此事不之。这年,王安石二十八岁。
经过这两次推辞不就,王安石由是名重天下,士大夫恨不识其面,朝廷常欲授以美官,惟患其不肯就也……朝廷老是想授给他好差事,就怕他不接受。
也正是因为有此贤名,王安石不讲卫生,才会被视为名士风范,盲目模仿者,只能自取其辱。
※※※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