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无论如何,所谓三代之治,其实就是孔子为引导人们向善,而美化出个乌托邦。后来又渐渐成人们无法解决问题时,逃避现实避风港,更进化为阻碍切改革,切变化拦路虎!
春秋笔法误华夏,绝非妄言哉……
而《竹书纪年》是部西晋时,从魏安釐王墓中出土编年体史书,所以能够避过秦始皇挟书令导致焚书运动。它记录从夏朝到战国之间重要历史事件,其翻译成功,将夏朝到战国时期历代所发生血腥政变和军事冲突,毫无保留展示在人们面前,造成冲击可想而知。
譬如,儒家著名‘伊尹放太甲于桐宫’段子,说当初商王太甲无道,被宰相伊尹放置桐宫,太甲三年改过自新,伊尹又将其迎立为帝,交还国政。太甲复位后,沉痛接受教训,成为个勤政爱民、励精图治圣君。在孔子描述这个故事中,伊尹高风亮节、太甲浪子回头,皆是万代楷模,和谐不得。
然而,根据《竹书纪年》记载——伊尹放逐太甲后,自立为王,七年后,
陈恪翻译《竹书纪年》,绝不只是为证明‘金縢’确实存在那简单,他真实目,其实是颠覆读书人理想国,即所谓‘三代之治’!
‘三代之治’是汉儒所提出观念。三代,指中国最早三个统政权——夏、商、周。汉儒们认为,夏、商、周是中国治理得最好三个典范朝代,‘三代’政治形式是最有利于国家安定和人民幸福。‘三代’之时帝王道德人品和治国态度,乃是后世帝王楷模。当然不包括夏桀、商纣、周幽王三个末帝和其他个别昏庸君王……
因此,士大夫们喜欢言必称‘三代’,将之当做种政治理想国来作为当世参照标准。他们认为只要君主效仿三代帝王,尤其是夏禹、商汤、周文这‘三王’道德操行、政治理念,社会切弊端就会迎刃而解。
但事实上,‘三代’,尤其夏、商两代,并没有可靠信史留下,因此所谓‘三代’之治,很大程度上只是古人种想象。之所以会造成这种情况,除年代过于久远,史料湮没于战乱之外,还离不开位伟人贡献。
那便是传说中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英明神武、光耀千古、威而不猛、万世师表孔老夫子!
孔子生活在东周,那时候算是三代末年,作为历史最悠久鲁国史官,还能看到三代真实史料,知道上古时代根本不像传说那淳朴,而是与后世宫廷政治样血腥。
但孔夫子满眼望去,天下礼崩乐坏、纲常沦丧、诸侯混战不休、百姓如猪狗般,泱泱神州哪里还有乐土?
作为周公信徒,孔子自然痛苦不堪,他为宣传古世‘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与今世‘礼崩乐坏’相比较,唤起诸侯尊王复礼之心,不惜篡改古史,搞什‘字褒贬’、‘为尊者讳’等等,也就是传说中‘春秋笔法’!
不管当时孔子初衷如何,后世所谓‘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历史是个任人打扮小姑娘’,都是从他这里学来。历史真相便随着人们需要被随意篡改,面目全非……
所以孔子才痛苦叹息道:‘知者其惟春秋乎!罪者其惟春秋乎!’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