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感慨道:“唐国有如此忠义
百姓,何愁国家不兴,回宫即传命中书省拟旨,依阿布例,赐汪士璋奉直郎之职。”
周宣道:“陛下圣明,陛下请看,那汪士璋还在那慷慨陈词,并不知道他命运已经悄然改变,这全是陛下之赐。”
周宣这话奉承得高明,李煜龙颜大悦,他是高高在上司命君主啊,平时不觉得,这时感受尤为深切。
李坚见父皇心情大好,更进言道:“父皇,唐国商人众多,还有各国客商附庸而来,有阿布、汪士璋为楷模,必有更多商人忠君报国、踊跃捐银,儿臣以为这需要形成项法令,凡捐银助国
,依法享有种种优惠,诸如赐官(当然是虚衔)、子孙可以科举入仕等等,以此来鼓励商人忠君爱国,所得银两用以冶炼兵器、购买战马、兴办书院、抚养孤寡——父皇以为如何?”
李煜沉吟半晌,问:“如此来,内库
年可增收多少银两?”
群人附和道:“是呀,是呀,陛下真乃
代仁君也!”
什仁君呀、圣主呀,李煜听朝臣说得多
,但这样背地里听到百姓
盛赞却是第
次,感觉和当面听到
大不
样,背地里
话才是真心话哪,所以李煜脸上笑意越来越浓,频频点头。
只听先前那人又道:“皇帝仁慈,百姓忠义,等商人常有忠君报国之念,可惜不知从何做起,试想
等有何能耐,无非是辗转诸国、互通有无,谋
点利而已,忠君报国就在这
个利字上
,在下数月前曾捐银六万两作军饷,也算是尽
份明君治下
介小民
拳拳忠心
。”
那群商人纷纷道:“等也欲捐资助国,可惜渠道不畅,不知捐向哪个衙门?户部乎?光禄寺乎?或者直接扛着银子给陛下送去?”
李煜听得大笑,那画舫上商人听到有人笑,并不理会,自顾商议如何捐银助国。
李坚道:“初步估算,有二百万两上下。”
李煜吃惊:“有这
多吗?”
李坚道:“父皇三十年来生息养民,唐国民众之富庶犹胜宋国,据户部统计,经商之民在十万以上,儿臣以为增收二百万两还是低估
。”
见李煜还在犹豫,周宣有点着急,眼望小周后,露出恳求神色。
小周后分别看李坚和周宣
眼,莞尔
笑,对李煜道:“陛下是不是担心商人地位提升,士、农、工三民会
李煜问边
周宣:“宣侄,刚才那说话
人不象是胡商阿布啊,不是只有阿布捐银五万吗,朕已封他为奉直郎
。”
周宣道:“启禀陛下,臣侄识得此人,乃广陵盐商汪士璋,素怀忠义,上次有感于旅居唐国
个大食胡商都能捐银五万两,他是正宗
唐国子民,岂能落后,是以慨然捐银六万两,韦相没向陛下奏闻吗?”
边
李坤忙道:“叔父陛下,汪士璋捐银之事侄臣知道,侄臣和韦相以为这是小事,不必烦扰陛下,而且已经有阿布捐银在前,若是每个人捐银都要禀奏陛下,陛下岂不是不胜烦扰!”
周宣道:“忠君爱国无小事,汪士璋以盐商捐银六万,却未得到任何嘉奖,等于六万两银子捐上去无声无息
,也难怪这些商人会说不知往哪捐银,捐
银总得有个说法嘛。”
李坚道:“父皇,宣表兄所言极是,绝不能冷百姓效忠之心。”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