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人遗云中翮,何以赠之连城璧。古代艺术品中,只有玉器本身材料即具美
天命石氏”;后赵大将冉闵杀石鉴自立,夺走玉玺;到南朝梁武帝时,降将侯景反叛,劫得传国玉玺。不久侯景败死,玉玺被投入栖霞寺井中,经寺僧将玺捞出收存,后献给陈武帝;隋朝统华夏,传国玺遂入隋宫。
唐代立国时,传国玉玺被隋炀帝皇后萧氏带入突厥,唐高祖、唐太宗父子只得重新自制玉玺,新传国玺为白玉所雕,上刻“皇帝景命,有德者昌”八个篆字。因唐高祖李渊祖父名李虎,虎成为唐代国忌,需要避讳,所以钮首只有五螭盘踞。不过“皇帝景命,有德者昌”玺文带有典型贞观流风,比妄自尊大“受命于天,既寿永昌”高明许多。后来唐军大破突厥,迎萧皇后回中原,和氏璧琢成传国玉玺也重新落入唐太宗手中。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朱温废唐哀帝,夺传国玉玺,建立后梁。十六年后,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玉玺转归后唐。又十三年后,石敬瑭引契丹军攻入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玉玺登玄武楼自焚(此段故事参见同系列小说《斧声烛影》),传国玉玺就此失踪。关于其下落,众说纷纭,莫衷是。
到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听说元人曾得到过传国玉玺,于是不断对蒙古诸部用兵,除防边用意外,也有想得到传国玉玺动机。洪武二十年(1388年),大才子解缙上万言书,即有“何必兴师以取宝为名”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十月,太学生周敬心上书,对此说得更清楚:“臣又闻陛下连年远征,北出沙漠,臣民万口词,是因为没有得到传国玉玺,陛下想要得到它罢。”
明成祖朱棣子承父业,连续北征大漠,无非也想得到传国玉玺,但始终未能如愿。传国玉玺遂成为千古之谜。
后记关于《和氏璧》小说
中国有着历史极为悠久玉文化。有学者认为,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存在着个称之为“玉器时代”时期。在远古先民眼中,坚硬光润玉石是天地鬼神食物,即所谓“天地鬼神,是食是飨”,而凡人佩玉,则可以趋吉避凶。正是这种美好愿望,激励先民们耗费巨大时间和心血,将玉石点点琢磨成精美玉器。
到后世,玉成为礼器。《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说:“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可见玉器已经具备社会功能。
玉不仅是文明标志,更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有语云:“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孔夫子用拟人化手法阐释美玉,认为玉具有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君子之风,玉由此成为圣洁典雅象征。君子爱玉,君子佩玉,至今人们仍将谦谦君子喻为“温润如玉”。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