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传国玉玺直是天下霸者共逐之鹿,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会被讥为“白板皇帝”,被认为底气不足,而遭世人轻蔑。
正因为传国玉玺是真命天子象征,是统治者至宝,引来多方苦苦争夺。玉玺辗转流传,历经沧桑——东汉光武帝刘秀得此玺于宜阳;三国孙坚得此玉玺于洛阳城南甄宫井中打捞出妇人死尸项下。袁绍闻之,立即扣押孙坚之妻吴氏,逼迫孙坚交出玉玺。后来袁绍兄弟败死,传国玉玺复归曹操;公元220年,曹丕篡权,逼汉献帝禅让,汉亡,玉玺归魏,曹丕派人在传国玺肩部刻下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字样;公元265年,司马炎同样篡权,称晋武帝,传国玺归晋;公元311年,前赵刘聪虏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在右侧加刻“
去往昔如潮水般地重新涌现,在四周亲切地凝望着她,如此清晰,如此妍丽,就像楚国纪山上望无际桃花。数十年岁月,居然没有抹平什。这片记忆之海如此博大,只能用浩瀚深远云梦泽来形容它。她不用闭上眼睛,就能够看到那些记忆——锦团花簇,陆离斑驳,五彩缤纷,华彩夺目。
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她终于获得彻底安宁,迫不及待地要去见他呀。
附篇风风雨雨和氏璧
吴蔚/文
和氏璧史称“天下所共传宝也”,不仅价值连城,而且凝聚着丰富而深厚历史内涵。
《和氏璧》小说中关于“卞和献玉”、“令尹失璧”以及后来“完璧归赵”等故事均为史实。秦始皇统中国后,命人将和氏璧琢成传国玉玺。丞相李斯亲书八字小篆于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形呈龙凤鸟虫之状。雕刻则由咸阳著名玉工孙寿完成。
玉玺玺体方圆四寸,钮呈五螭五虎盘踞形状——螭是传说中种没有角黄色龙,是神圣之物;虎则是威猛象征。这两样最能体现皇帝独尊地位和权威。这块玉玺自雕成之日起,便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被隆重供奉在咸阳皇宫符节台上,号称“传国之宝”、“国之重器”,成为中国至高无上皇权象征。
公元前229年,秦始皇巡幸全国,乘龙舟至洞庭湘山,骤起风浪,龙舟顿有倾覆之险。为祭神镇涛,于是抛宝玺于湖中。八年后,有使者过华阴平舒道,遇人持璧曰:“为吾遗滈池君。”传国玉玺由此失而复得。
秦朝灭亡后,秦二世胡亥侄子子婴将传国玉玺奉给最先进入咸阳刘邦。尽管刘邦当时在各支义军中实力最弱,但他最后仍然得到天下,建立强盛时汉朝。因而朝野民间开始流传种说法——得传国玉玺者得天下,得之表示受命于天,失之则是气数已尽。刘邦建汉登基时,佩此传国玉玺,号称“汉传国玺”。传国玉玺和高帝斩白蛇剑(斩白蛇剑故事参见同系列小说《大汉公主》)并称为“汉代两大国宝”,长期珍藏在长乐宫中。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派人进宫索要传国玉玺。皇太后王政君又气又恨,举起玉玺朝前来讨印王寻、苏献扔去,由此崩掉玉玺角,留下瑕痕,后来用黄金镶补在缺口之上。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