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说郑庆华去客厅拿扫帚去灭火?”赵局长说。
点头说:“两名老人感情很好,肯定会互相帮助。郑庆华拿着扫帚在屋后灭火,而郑金氏拎水灭火。郑金氏泼完水后,肯定要回到中心现场取水,那这个时候,大门肯定是开着。凶手就是这个时候进入现场,在中心现场直接砍击郑金氏,郑金氏倒在小方桌上后,凶手连续砍击她面部,导致她死亡。”
“对啊。”大宝说,“解释不同时杀害,就应该用逐个击破来解释。”
“那小堆秸秆烧不多少时间。”接着说,“郑庆华扑灭火焰后,肯定还在纳闷郑金氏为何没再拎桶水出来。他回到家,把扫帚放到原处。这个时候,他可能听见异响。所以,他连灯也没关,就来到中心现场。凶手可能此时还在砍击郑金氏,也可能潜伏在中心现场。所以郑庆华进入中心现场后,凶手继续追砍郑庆华,直到郑庆华被砍倒在灶台附近,而此时郑庆华并没有死,凶手刀刃可能脱离刀柄。所以凶手操起灶台旁边块砖头,打击郑庆华头部,导致他死亡。然后,凶手把砖头扔进还有小半桶水水桶里,离开现场。”
“漂亮!”赵局长叹道,“这个分析,就把之前们很多疑惑全部解释,那,通过现场重建,能不能框定下侦查范围呢?”
庆华会坐视不管?”
“有道理啊!”赵局长恍然大悟,“们确实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
“不管凶手是为什杀人。”说,“开始们都先入为主地认为凶手敲门入室,进门帘后杀人。现在怕是要推翻这个推断。”
“那,你是什意见呢?”赵局长问。
说:“开始也是百思不得其解,但是联想到屋外火堆,客厅灯光,现在总算是想通。”
“既然不选择敲门入室,而预谋这种计策来骗开死者家门,肯定不会是很熟悉熟人。之前你们调查没有明显矛盾,那就应该是隐形矛盾。”说,“这不太好调查,但是有个问题,如果死者屋后着火,连几百米外村民都有所发现,他邻居就点儿都没有发觉吗?”
“有道理!”赵局长说,“郑家只有家邻居,两家房子不远,按理说,他们应该知道着火情节啊,可是邻居老两口双双否认知道隔壁着火。
喝口水,接着说:“根据们发现各种痕迹、情况,综合起来,只有如下种可能,能解释现场所有现象。凶手在七点半时候,点燃屋后秸秆堆。点燃后,火堆应该有火光、有烟味。或者凶手也可以喊叫着火。那,两名老人会是什反应?”
“起床灭火。”大宝说。
说:“两名老人都是处于已经上床衣着状态,郑金氏披件外衣,郑庆华正在洗脚,穿外衣外裤。为什会出现这样情况?”
大家都摇头。
说:“女人可能是披外衣出门确认着火情况,而男人正在洗脚,因为火在屋外,也不至于十万火急,所以他有时间穿好外衣外裤,去灭火。那,去灭火需要工具吧?灶台旁边有水桶,当然,水桶肯定不够,还需要扫帚之类东西。大家忘客厅里工具吗?那里面扫帚就有被移动痕迹,而且有少量被烧灼痕迹。”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