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曾国藩全集·日记》1,岳麓书社,2011年,第431页。
(20)《曾国藩全集·日记》4,岳麓书社,2011年,第234页。
(21)《曾国藩全集·家书》2,岳麓书社,2011年,第301页。
(22)同上。
(23)曾麟书说:“吾固钝拙,训告尔辈钝者,不以为烦苦也。”本身笨,所以教你们这些笨儿子,倒也不感觉烦苦。
(9)《曾国藩全集·诗文》,岳麓书社,2011年,第365页。
(10)《曾国藩全集·奏稿》,岳麓书社,2011年,第194页。
(11)年谱载,曾国藩十四岁始应童子试,最好成绩,是十六岁那年,在长沙府试考第七名。此后十七至二十岁未记载考试,然而这黄金年华,不可能不应考。童子试三年两试,这五年至少参加三次考试。所以到二十二岁那年是第六次考试。
(12)《曾国藩全集·诗文》,岳麓书社,2011年,第265页。
(13)《曾国藩全集·家书》2,岳麓书社,2011年,第488页。原文为:“学台悬牌,责其文理之浅。”
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40)这不完全是谦辞,事实也定程度上确是如此。左宗棠向瞧不起曾国藩,后来屡屡不留情面地批评他“才短”“欠才略”“才亦太缺”“于兵机每苦钝滞”(41)。学生李鸿章后来也当面说过他太“儒缓”(曾国藩日记:“(少荃)论及余之短处,总是儒缓。”(42))。
但是,在同时代这些人当中,曾国藩取得成就最大,达到立功、立德、立言这“三不朽”境界,左宗棠、李鸿章则远不如他。其中个差别,就在于他们缺乏曾国藩“笨拙”精神。
(1)本书涉及年龄之处,非特别说明,均按中国传统习惯以虚岁计。
(2)刘兆瑸:《清代科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第4页。
(3)《曾国藩全集·诗文》,岳麓书社,2011年,第365页。
(24)这年会试,主考是大学士穆彰阿,副主考是朱士彦、吴文镕、廖鸿荃。考题《四书》首题“言必信,行必果”,次题“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三题“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诗题赋得“泉细寒声生夜壑”。
(14)《李肖聃集》,岳麓书社,2008年,第568页。
(15)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故宫出版社,2014年,第33页。
(16)《李肖聃集》,岳麓书社,2008年,第568页。
(17)黎庶昌:《曾国藩年谱》,岳麓书社,1986年,第3页。
(18)《曾国藩全集·家书》2,岳麓书社,2011年,第488页。
(4)同上。
(5)《曾国藩全集·诗文》,岳麓书社,2011年,第367页。
(6)同上。
(7)同上。
(8)《曾国藩全集·家书》1,岳麓书社,2011年,第594页。原文为:“吾祖星冈公之教人……三不信。……三者,曰僧巫,曰地仙,曰医药,皆不信也。”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