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湘军没有稳固后方,迅速东下江西安徽,没人供给军饷粮草,“军火、银米有缺乏,军士溃散,前功尽弃”(38)。
应该说,曾国藩这些考虑是有远见。但咸丰皇帝拒绝接受曾国藩意见,强硬地命令他迅速东下。这下就打乱曾国藩计划,也导致他陷入困境。
(1)《曾国藩全集·诗文》,岳麓书社,2011年,第439页。
(2)黎庶昌:《曾国藩年谱》,岳麓书社,1986年,第48页。
(3)《曾国藩全集·奏稿》1,岳麓书社,2011年,第244页。
奏肤功。”(34)
在他看来,曾国藩几个月就能攻到南京边上,和国家正规军会合。
然而曾国藩并不这样想。曾国藩在军事上最大长处在于他有出色战略头脑,善于对战略环境做系统、全面分析,从大处落墨,进行整体战略谋划。他曾经说:“军中阅历有年,益知天下事当于大处着眼。”
曾国藩认为,咸丰把战略重心放在南京是个根本错误。自咸丰三年(1853),江南江北大营“屡进屡挫,迄不能克金陵……非兵力之尚单,实形势之未得也”。
曾国藩认为平定太平天国远比咸丰想象困难。他总揽全局,认为太平天国通过掌握长江中下游几座重要城市,掌握长江这条军事运输线,将自己控制区变成个有生命力整体,通过长江等水系,将各省资源统合在起,因此难以平定。对这个蔓延在长江中下游整体来说,南京并不是其中最重要点。
(4)薛福成著,丁凤麟、王欣之编:《薛福成选
咸丰皇帝军事原则是直指根本,再伐枝叶。曾国藩想法恰好相反,是先剪枝叶,再伐根本。曾国藩从全局出发,根据地理形势,认为必须沿长江从上到下拿下几个重要节点,最后再解决南京。曾国藩总结历史经验说:“自古平江南之策,必踞上游之势,建瓴而下,乃能成功。”(35)东南大局关键在武昌。湘军夺得武昌后,已据有长江中游之险要,进可攻,退可守,有立足根本。曾国藩说,建立根据地,是军事基础:“古者英雄立事,必有基业。如高祖之关中,光武之河内,魏(曹操)之兖州,唐之首阳,皆先据此为基,然后进可以战,退可以守。”(36)湘军应以两湖为根据地,特别是把湖北治理成自己大本营,在长江中游积蓄足够力量后,再从武昌顺流而下,先取九江,次夺安庆,最后包围金陵。这就是“以上制下、取建瓴之势”战略。事后证明,这是个极为高明战略,清王朝正是在这个战略指导下取得最后胜利。也正是因此曾国藩才那重视湖北巡抚这职务。
但是咸丰皇帝根本不理曾国藩这个大计划,要求曾国藩马上率师东下,鼓作气,“不可迁延观望,坐失事机”(37)。
曾国藩曾上奏咸丰,提出立即东下三个困难:
是经过从岳州到武昌系列激烈战斗之后,湘军减员严重,战船大量损坏,武器弹药不足,且“屡胜之余,志骄气溢,殊觉散佚,暗伏挫败之机”。必须进行较长时间休整和补充。
二是太平军仍有相当实力,湘军若孤军深入,很有可能陷入太平军包围之中。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