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并呈其米样,煮食亲尝试。
嗟民食兹,食先坠泪。
……
邮寄诸皇子,令皆知此味。
“以民为本”
除驱敌拓土之外,平定新疆战争另个意义是它标志性。它标志着乾隆盛世达到“全盛”,也就是基本完美无缺阶段。中国历史上这最后个盛世,人们通常称为“康乾盛世”。事实上,康熙和雍正统治还称不上完美。直到乾隆新疆战争之后,清王朝在各个方面全面实现对历史超越,进入无可挑剔“全盛”。
虽然对*员严酷苛刻,但乾隆对平民百姓却十分仁慈。这点与朱元璋非常相似。
乾隆天性中,有继承自母亲善良。小时候宫中小动物死亡,他经常会泪流不止。雍正在遗诏中称乾隆“秉性仁慈”,并非虚誉。雍正甚至因此度担心乾隆是否过于仁柔,以至于不能胜任皇帝这个职务。
从小接受帝王教育,把“重农”“悯农”思想牢牢地刻进乾隆脑海里。虽然生长于深宫之中,他却对农民生计之艰辛有颇多解。学生时代,他写过许多首以“爱民”为主题诗歌。严冬之夜,他倚坐在紫禁城暖阁炉火边,听着窗外北风呼啸,蓦然想起城外茅屋里穷人会怎熬过这个寒夜:“地炉燃炭暖气徐,俯仰丈室惭温饱。此时缅想饥寒人,茅屋唏嘘愁未。”
他把这些“黑米”分别寄给几位皇子,让他们解民间疾苦。
乾隆多次说,救灾是“国家第要务”,“赈恤事,乃地方大吏第要务”,告诫地方*员“第应戒讳灾之念”。他当政几十年间,始终坚持这样原则:“向来督抚中失察挂误处分,朕常加宽免。或有讳灾之事,朕必重治其罪。”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乾隆元年(1736年),他即位不久就因隐匿灾情不报,而罢甘肃巡抚许容官。乾隆七年(1742年),两江总督那苏图也因汇报灾情不实而受到皇帝严厉申饬。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山东德州发生大水。大雨连下七昼夜,德州居民扶老携幼,纷纷攀登城楼,在城墙上生活多日。由于城中乏粮,百姓饥困,哭
随父亲外出谒陵打猎时,他看到农民正在地里秋收,挥汗如雨,遂写下这样诗句:“吾闻四民中,惟农苦莫若。有年谷价低,歉年委沟壑。即今丰稔收,租重主人索。益信为政者,仁民最先著。”
这些诗歌中拳拳之意,较以写悯农诗著名李绅等并不多让。虽然在学生期间形成许多政治理念,在后来漫长政治实践中被大幅修正,但悯农重农思想,却始终如。直到乾隆五十三(1788年)年,年逾古稀皇帝还亲笔临摹南宋画家李迪《鸡雏待饲图》,然后命刻印多份,发给各地*员,让他们“勿忘小民嗷嗷待哺之情”。
因为对民生关切,所以乾隆对水旱灾荒特别关注。各地天气和收成时时牵系着乾隆心。史料表明,乾隆生多次因为灾情而流泪。
有年,安徽太湖县受灾,灾民在野外掘野菜时掘得种“黑米”,数量甚大,掺在其他粮食中,可以用来充饥。乾隆得知后,命地方官把这种“黑米”呈上些,自己亲口尝试后,不禁潸然泪下:
挖蕨聊糊口,得米出不意。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