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有力统治。这统治建立得相当牢固,在此之后晚清时期,虽然列国对清朝瓜分蚕食,但新疆直没有再次分裂出去。
中国武功,自成吉思汗以来,还没有谁如此举荡平二万余里,深入不毛之地。元代之后,中国疆域,从来没有如此巨大,国家统,从来没有如此巩固。朝野上下,致赞叹“国家如天之福”。文人学士纷纷进表上赋,欢呼庆祝。纪昀撰写《平定准噶尔赋》,称“三十六国,咸遵正朔,浩乎大哉,此王道之极盛,而三五之遐躅也”。赵翼在《平定回部铙歌》则唱道:“统车书大覆函,持盈睿虑倍寅严;从知兵甲全消日,文德逾敷万国咸。”后世史家也高度评价这战争。王先谦说:“高宗皇帝……成两朝未竟之志,准回平而北无汉世匈奴之患,金川定而西无唐代吐蕃之扰,保世恢基,其极于无外。”(王先谦《虚受堂文集》卷二,《东华录序》)
除驱敌拓土之外,平定新疆另个意义是它标志着乾隆盛世达到“全盛”。中国历史上这最后个盛世,人们通常称为“康乾盛世”。事实上,康熙和雍正统治还称不上完美。直到新疆战争之后,清王朝在各个方面都实现对历史超越,进入无可挑剔“全盛”。
平定准噶尔战争之后,“盛世”“全盛”等词汇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清朝臣民口中。人们不约而同地把这场战争与“全盛”联系在起。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户部右侍郎于敏中赋诗称颂乾隆皇帝统新疆功绩说:“觐光扬烈,继祖宗未经之宏规;轹古凌今,觐史册罕逢之盛世”。(《素余堂集》卷二四)意思明确地说,新疆战争使乾隆超越祖宗。乾隆自己也宣称,“比年以来西域大奏肤功,国家势当全盛”,(王先谦《东华录》)“方今国家全盛,府库充盈”。(乾隆《圣训》卷零六)西域战争和府库充盈是乾隆宣布“全盛”到来两大理由。从此之后,“盛世”就成清帝国文件中不断提及词汇,其频率之大甚至达到令人厌烦程度。及至乾隆晚年所编《八旬万寿盛典》,“盛世”二字居然出现七十余次。
确实,以统新疆为标志,大清帝国统治攀上历史高峰。这高峰,悬绝于历代治绩之上。
第,乾隆朝几乎消灭对最高权力所有威胁,实现前所未有政治稳定。
历史上威胁皇权势力有以下几种:是敌国威胁,二是农民起义,三是权臣专政,四是太监擅权,五是后妃干政,六是外戚乱政,七是朋党之争,八是地方割据势力。这八种势力在历代都此起彼伏,兴风作浪,从来没有被彻底平息过。甚至在雄才大略康熙和雍正时期,也仍然存在敌国、权臣和朋党阴影。康熙朝前期,索额图和明珠度权倾朝野,“是时索额图、明珠同柄朝政,互植私党,贪侈倾朝右”。(《清史稿·索额图传》)康熙朝后期,各皇子纷纷与大臣勾结,朝政片混乱,以致康熙甚至担心死后可能会出现全国性内战。雍正朝初期,由于雍正喜怒不定、大起大落个性,先后培养出年羹尧、隆科多两大权臣。年羹尧应召回京,“公卿跪接于广宁门外,年策马过,毫不动容。王公有下马问候者,年颔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