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命令把刘元德、段昌绪、刘东震交给山东巡抚审办。山东巡抚当即发文给夏邑知县,也就是那个被夏邑人再控告孙默,命他立刻把秀才段昌绪和武生刘东震抓起来,押递到山东。
革职命令还没有从省里传下来,但孙默已经知道自己乌纱马上就要丢掉,因此他非常清楚如何办理这个案子。他没有像往常样,派衙役抓人,而是亲自带领人马,前往秀才段昌绪家,命令对段家彻底搜查,特别是对书籍文章,要片纸不留,律搜出让他检查。
他知道,皇帝对文字之狱特别有兴趣。这些秀才们积习难改,平时定会写些日记文章之类,而这些文章之内保不齐会有两句牢骚怨望之语。如果找到两句他们咒骂z.府证据,那这个案子就会升级为政治案件,自己很可能就会脱身,起码也会减罪。
果不其然,衙役们在段昌绪卧室之中搜出几页文书,居然是吴三桂起兵反清时檄文抄本。这篇檄文,八十年前广为流传。八十年后,段昌绪仍然保留,这不是大逆是什?
孙默如获至宝,他飞马把这“成果”汇报给图
湖南新宁县百姓刘周佑到知府处控告新宁县县令营私舞弊,代理知府不问青红皂白,将案子发回新宁县处理。新宁知县利用职权,挟私报复,把刘周佑关押在监。县民忍无可忍,纷纷罢市以示抗议,事情被汇报给皇帝。
这种情况下,皇帝做如下段批示:
抗官之案,虽事涉有司,应行参处,亦必首惩纠众之人。而于*员应得处分,不即汲汲究治,诚虑匪徒因此长*,不可不防其渐也。
就是说,对于百姓对抗官府案子,即使百姓有理,也得受到严惩。而对*员处理,不可过重。因为如果严处*员,那百姓必然得到鼓励,以后会变本加厉,益发助长“以下抗上”“歪风邪气”。用乾隆自己话说就是“刁民闹事而即参知县,将使刁风益炽矣”,“将来愚顽之徒,必且以此挟制官长,殊非整饬刁风之道”。
乾隆这个逻辑,在处理夏邑县事件时也得到另次清晰解释。乾隆在给夏邑人另篇谕旨中,如此告诫百姓:
州县乃民之父母,以子民讦其父母,朕岂肯听面之词,开挟制之风。譬如祖虽爱其孙,必不使其恃恩反抗父母,此等刁风断不可长!
*员是民之父母,那皇帝自然是民之祖父。祖父当然是疼爱孙子,但是遇到孙子和自己父母作对,明智祖父会怎做呢?显然,他绝对不会助长孙子反抗其父母恶习。因为,你今天反抗父母,明天你就会反抗祖父。这不是显然之理吗?
因此,作为孙子,即使受父母委屈,也只能含冤忍受,等着祖父有天发现父母错误加以惩治,而不应该主动跑到祖父面前,来说父母不是。如果主动报告,就是孙子不守孝道,不能“子为父隐”。本来祖父要申斥父母,听孙子公然陈告,也会先压下来不办,不能让孙子长脸。
同时,他还要把孙子交给自己儿子,让他好好处理处理。他知道,自己儿子十分明白怎处理孙子,才能使他记往下次不要再犯上作乱。
果然不出乾隆所料,他“儿子”赈灾不行,但是处理“孙子”造反事件,却极富政治天分。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