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权力六十年来,乾隆还是头次这样筹莫展。野史记载,日早朝已罢,嘉庆帝和和砷入见。“砷至,则上皇(指乾隆太上皇)南面坐,仁宗(指嘉庆帝)西向坐小机,(每日召见臣工皆如此)。砷跪良久,上皇闭目若熟寐然,口中喃喃有所语,上(嘉庆帝)极力谛听,终不能解字。久之,忽启目曰:‘其人何姓名?’砷应声对曰:‘高天德、苟文明(皆白莲教首领姓名)。’上皇复闭目诵不辍。移时,始麾之出,
门,不走花园门。去奠酒时,他直走到永思殿,才换上素服,回宫,立即换回常服,随从太监也穿着天清褂子,不带点丧气。“且皇上其能以义制情,并不过于伤感,御容如平常。”
太上皇有意无意间,会把和砷叫过来,问问他皇帝心情怎样,有没有因为妻子去世而耽误国事?听过和砷汇报,太上皇闭上眼睛,微微地点点头。
儿子如此“懂事”,乾隆心很快放下来。他如既往地继续着他六十年柄政生涯,生活几乎没有任何变化。整个大清朝也很快明白,所谓“嘉庆元年”,不过就是“乾隆六十年”。
当然,遗憾是永远存在。在生命最后阶段,乾隆最大遗憾是陷入场没能取胜战争。那就是平定白莲教起义之战。
陕西四川湖北交界处,有片著名原始森林,称南巴老林。此地山高林密,“高山长林绵亘千数百里,弥望蓊郁,竟日不见人烟”。(《三省边防备览》)本非宜人类所居。但是,乾隆中叶起,大批流民涌入这片森林,伐树造屋,开荒种地。这些流民来源极广,不但有四川陕西湖北三省,还有广东湖南安徽江西之人。“携带家室,认地开荒,络绎不绝。”对这些移民估计,保守是十余万,有人说有百余万。(《三省边防备览》)
大批移民出现,说明乾隆中叶人口压力严重程度。当时尚残留山区本不宜耕种,因为这些深山老林地势险峻,土地贫瘠,且无法保持水土,地力耗损很快,劳动与收获不成比例。在老林中生活是极为艰难:“伐木支椽,上覆茅草,仅蔽风雨。借杂粮数石作种,数年有收,典当山地,方渐次筑土屋数板,否则仍徙他处,故统谓之棚民。”
虽然艰难如此,人们仍然乐此不疲。这说明大清王朝社会体制内潜力挖掘到极限,仍然无法解决人口问题。又场大规模农民起义迫在眉睫。
流民杂居之地,向来是民间宗教温床。在其他地方被乾隆严厉打击白莲教迅速在这里滋生起来。“习教之人,入彼党伙,不携货粮,穿衣吃饭,不分尔。”这种廉价乌托邦,对于缺衣乏食穷苦移民,有着巨大吸引力。
因果报应,分毫不爽。乾隆刚刚完成禅位大典,宣布自己成为“千古完人”,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七,就爆发白莲教起义。起义在陕西四川湖北交界处爆发,迅速蔓延到川、陕、鄂、豫、甘五省,共涉及府、州、县、厅、卫等二百零四个。
当太上皇这几年,乾隆全部残存精力都用在镇压起义上。仅三年时间,动用军队已经有十万,花掉饷银已经有七千万两。虽然“犹日孜孜”,日不停地调兵遣将,起义烈火却越烧越旺。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