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姓口中,扬州便有两个府尊,罗参政被称为大太守,专管江都县李同知被称为小太守。只不过同知分署在百姓口语中仍旧习惯性被称作县衙。
新署新气象,虽然李佑不好意思将原县衙大肆翻修番,但楹联匾额什都是可以换换。
李同知大笔挥,将大堂楹联换成“得官不荣,失官不辱;勿说官无用,地方全靠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至于后面二堂,换成“流水声中视公事,寒山影里见人家。”
“委实妙哉!”师爷们对此赞道。
偏遇到这个时机,只要他在朝中宫中恩宠不如李佑,那他在天子南巡结束之前就没有翻身机会,金百万想道。
其实金百万算是猜对小半,另半原因是太后不愿意提拔李佑。国朝风气是以京官为贵,太后不乐意将李佑调回京师,也不想提拔得过高,干脆只升品级,而职务原地不动。
话说从三品参政、署理府事罗星野被迫割让出江都县后,在回城路上暗暗腹诽道,李佑所作所为和得到权柄简直就像是当年镇守太监!
昔年自从宣德朝起,有宫中外派镇守太监到各地制衡监督文官传统,这便是镇守中官制,不过崇祯朝后除南京、中都、兴都等地外基本没有。
客观说,李大人和镇守中官从表面看起来确实很像。都是倚仗高层势力强行楔入地方,都是地方各级官吏完全奈何不得,都是独揽奉迎天子权利和义务,就连以苛捐杂税勒逼富户、搜刮民财举动都很雷同。
说白楹联都是给别人看。大堂是审案和公开视事地方,楹联要亲民些;而后衙二堂是私人办公和会客地方,堪称往来无白丁,所以楹联要自诩风雅,彰示品位。所以说做官容易,但想做好不容易,无数微小细节都要面面俱到。
换楹联,李佑将四个师爷召齐,又把县丞和主簿叫过来,在后衙花厅内聚集议事。会议主题是“打造和谐新扬州,迎接圣天子南巡”。
“钦差说,如果银钱无碍,预计明年三月圣上大婚,四月南巡祭祖。”李太守开门见山道:“扬州乃是沿途重地,所以明年四月之前,切公务都要围绕南巡。本官有些想法,要与你们议议。”
这几个人
但本质区别在于,李大人毕竟是文官,政治需求与皇帝家奴太监们不同。为刷出政绩和名声,又将勒索来财富转移给地方中下层百姓和读书人,博出个青天名号。
可李大人又是个特殊文官。他出身注定他不可能像进士同僚们样四平八稳、按部就班,只能另辟蹊径。经过深刻观察归纳可以发现,李大人从京师到地方,做官风格极其太监化。
在京师内阁时,他充当半个司礼监秉笔太监角色,到地方,又形同镇守太监,这都不是无缘无故。
却说消息传到扬州城,这两日街头巷尾酒楼茶肆又热闹番。流传最多论调是:“谁说要废黜李大人?当今明君在位,贤臣当道,李大人这样青天,朝廷是看在眼里!”
老城区衙前街响起惊天动地爆竹声,在四方士民祝贺声中,“江都县县署”牌匾被取下来,换上新制“扬州府同知分署”。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