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天下各阶层里,读书人是最难侍候,既要精神追求又要物质需求,简单地说就是两点——饭碗和体面。做官尤其是美职轻易就可以满足这种需求,对此李佑看很透彻。
但目前症结就在于,科举兴起后监生不吃香,选官变得越来越困难。这个体制李佑是没办法改变,只能另辟蹊径,办报纸或许就是种不错出路。
如果报纸能赚到钱,就解决参与人员饭碗问题,同时对吃报纸饭读书人而言,也具备定体面。
是不用经商做工,免操贱业;二是写出来东西若能有千万人传阅,对读书人激励是很大,足以使人感到脸上有光;三是激扬文字指指点点,可以满足这批不能做官读书人议政欲望,产生虚幻“无冕之王”心理进行精神自慰。
而且李佑也很明白,报纸这个东西如果运用好,还能够给监生个情绪发泄渠道,缓解现实压力,减少各种不稳定因素带来麻烦。
却说听到有铜活字,李大人便亲自去字库察看。果然见得有排排木架,分门别类存放着几种字号活字。
他看过后问邹典籍道:“本官若有万六千字,分为八页,用最小字号,日内可否排好字盘?”
听到页如此多字,邹典籍吃惊,心里想想答道:“每页两千字,即便以最小字号,那大小也相当于小半个案几,如今没有如此大字盘,还得花几天工夫去做。若有字盘,用二十个工匠,日内排好字盘当无问题。”
在李佑看来,这就足以应付当下需求。至于人力更不是问题,朝廷拨在国子监使用杂役没有千也有八百,抽出几十个来排字盘问题不大。
出典籍厅,孙司业指着前方道:“那里是掌馔厅和会馔堂……”
从大环境来看,国朝有点好处,虽然常有老冬烘感慨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但不可否认民间思想十分活跃。
对此朝廷管制也不严,甚至从理论上还是支持民间发声(虽然只是被供起来理想主义祖宗法度),堵塞言路放在谁身上都被认为是错误(不是罪行),当然前提是别宣扬杀官造反忤逆不孝之类。
而且太平年间商业繁荣,也是报纸这种新鲜事物能够
“这就不必看。”李佑吩咐道。他心里有计较,没心思再接着巡视,打算再去与石祭酒谈谈。在国子监办报纸这种事情,启动经费不是问题,他可以从银号借支,但人力方面是绕不过石祭酒。
之所以下定办报纸决心,是因为李佑判断这是个双赢事情,如果有好时机,那便非常值得去做。
对他自己而言,只要办成报纸,各种好处自然不言而喻。舆论也是权力,掌控舆论影响政治不是什新鲜事。何况只顶“大明近代报业创始人”名号,就足够虚荣,几百年后写进历史课本没问题。
同时可以在定程度上缓解国子监监生压力和情绪,也算是他李佑政绩,谁叫他是朝廷派来整顿监生平定人心。虽然朝廷本意多半是找个位置打发他,不指望他能做出什惊天动地事迹,但能出彩就出彩,不用含糊。
李佑估计,他办这份报纸至多用百十来个监生,但若模式成型后,其他选不到官监生可以回到家乡有样学样,很能解决就业问题。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