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时光,如永不开窍混沌,“如果没有阳光,这个世界多美好”。然而,再次,这内向早熟心灵,只能迎向自己早有预期失落,之后,在仍然年轻、未来犹然迢远彼刻,感觉自己事实上,已经“没有更重要事”。小说里,日常刻骤然重如千钧。袁哲生笔力醇粹,而这个系列,确是他小说美学代表丰碑。
三篇“罗汉池系列”小说,则进步归整袁哲生自“烧水沟系列”以来,对乡野传说类型写作持续探索。就此而言,李永平《吉陵春秋》(1986),更明确是他借鉴对象。袁哲生本意,不在审酌小说里,这般封闭生活形态,是否必然只能如此封闭,别无其他出路,而是企图以因袭生活众生相,示现循环时间完成,或终结。如们所知:在小说中,当小月娘走上母亲月娘旧路,建兴仔继承雕刻店,克昌仔奉老和尚之令剃度;当新生代完美地,填补上旧世代位置时,传说结构已然自足弥合。
这类对位结构所碰触主题,不免是人自由意志,与人之宿命性冲突。以希腊悲剧为例,理论家伊格顿(TerryEagleton)即主张:“最杰出悲剧,反映人类对其存在之基本性质勇气”。这是对自由意志价值认纳。他接着判定,悲剧“源头”,“是古希腊文化中认为生命脆弱、危险到令人恶心生命观”。他描述这群作者置身,宛如布满暗雷之战区现实世界,在其中,“虚弱理性只能断断续续地穿透世界”,而“过去包袱重重压着现在热情志向,要趁它刚出生时就把它掐死”,于是人若“想要苟活,惟有在穿过生命地雷区时小心看着脚下,并且向残酷又善变神明致敬,尽管祂们几乎不值得人类尊敬,更遑论宗教崇拜”。
现世这般难测,行路如此艰险,这群作者为何还能稳确创作?为何不放弃直面那些永无答案问题?对此,理论家小结,“或许,惟答案只存在面对这些问题抗压性,以及将它们化为艺术艺术性与深度”。
对比伊格顿描述天人交战,则猜想,袁哲生借“罗汉池系列”所创造最深刻悬缺,其实是诸神隐匿。在他笔下,众生皆低眉垂首而活,重压他们,使他们扼杀个人热望,放弃追求更可喜之生活,毋宁是人世里情感绊结。袁哲生表述种深情退让:因为不忍离异亲者,人选择认命;而总在退让刻,人对彼此,展现近于神质地。
也于是,借着拟写个恍如神境之倒影人世,袁哲生依旧孤自参详,且认纳“人生实难”基本事实:同对此基本事实,人与人竟已无可冲突。在这倒影世界里,“生最大心愿便是建立道场,弘法利生”老和尚,生仅能暂以民宅为寺,且寺内并无佛像。而仿佛是为倒逆时程而来,赎偿此缺憾,小月娘等人,终以生绊结,粹聚成华丽绝伦观音像。然而,这般对个人而言,形同偶然、难再重复粹聚,也只能湮没于纷至沓来时间洪流里,成为无人知晓其缘由古物。人世终尔无伤无逝,无有索引。
这可能是作为小说家,袁哲生最复杂善良:他对笔下人物始终哀矜,不轻易评价,极可能是因就他看来,去叙事,去指认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