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这也是当今时代病啊,怀疑切,始终抱着怀疑态度看切。
陈丹青:不,不是怀疑切,而是不相信。如果是怀疑就好。所谓怀疑,是指怀疑那些众人历来相信确认大事理。不相信,是受够骗,连自己也不相信——怀疑者有本钱。们除再被骗,还有什?
《新周刊》:换句话说,有A,才能怀疑B。
陈丹青:“有你说那好吗?算吧!”这就是推介木心时许多眼神递给讯息。难怪。大家给骗够,突然你扔出个人,告诉他,你可以相信,他本能是:No,炒作而已。最近还有人说,推介木心是陈某人“投资股”。你瞧,这是怀疑吗?
《新周刊》:那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庸人之心度天才之腹。
中有个木心,们谈他就顺多。
《新周刊》:刚才讲到离线状态,现在人如果处于不在场,不在线状态,就恐慌。但出现木心这个不在场人。近距离远距离观察木心,们在这大信息量空间,会觉得有这个人们不知道,这也是否导致们误读木心?
陈丹青:出现,你不认得,知道,冷笑热骂。除青年,中年人几个在乎?次办活动,有个六〇后公知当面对说:“老陈你推荐那个木心,不行啊,根本没法看!”
你知道,木心书刚出,三联朱伟立即作文贬斥。
还有若干五〇后当代英雄。去年木心刚死,大约听说这件事舆论有点动静吧,美术界理论名家彭德先生就摆出副公允面孔,著文辨正,兼带教训,题目是“木心:大师中大师?”,上来就生造从没说过话——照鲁迅说法,先给你涂个花脸——然后说,木心博学,不过是从民国《万有文库》来。
陈丹青:目前为止,还没评论过木心文学绘画,篇没写过。眼下和你谈,也只随口讲讲,不是评价。过去十多年,第要安顿先生晚年,说服他回来,第二是让他看到自己书在祖国出版,第三是他病与死,都要在场,第四,就是弄这本笔录,第五,这些日子做木心逝世周年专号。
此后还有美术馆许多事。总之,推介木心,但不评论。诸位要是愿意,先读他,慢慢来。
《新周刊
真叫悔不迭,早知道去弄套《万有文库》,不也成木心吗。
你说信息量太大,容易错过,你以为英雄好汉粗心吗?彼此细细盯着呢。出面嘲骂算老实,阴暗角儿,默不吱声。“w.g”后,八十年代,大家倒是蛮真心,醒过来,忽然发现咱们还有沈从文、张爱玲、钱锺书……都不知道,大热,大谈。再后来就拼命找,会儿找出个,会儿找出个,陈寅恪啊,顾准啊,张中行啊,回国时正在大谈季羡林、文怀沙、王世襄。
《新周刊》:这种寻找,打捞,是们被唤起主动性?
陈丹青:正相反,们这才明白几代人多被动。们是没有记忆群体。八十年代开始翻箱倒柜——沈从文等等曾经是名作家,生生给埋,再挖出来——好,现在大概搜光,你很难找到个人,从清末到九四九年,们完全不知道。
重要不是找老人,而是寻找被切断来源,找到们自己方位。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