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确认答案是“1”,那就基本能够确定推导出这个答案过程正确性。因为如果计算过程满是错误话,恰好得出答案是“1”情形,几乎是不可能。也就是说,只要能得出“1”这个答案,就差不多可以确定中间思考过程也是正确。数学和物理这样科目,如果用简单粗,bao方式来总结话,可以说只要有对于定理解释说明,并通过重复积累例题与考试来进行反复确认,就能达到该科目所要求学习成效与目标,而且不论例题与考试形式如何,学习目标达成度都能够得到具体确认。
但历史科目就无法如此。就拿高中日本史B(2)来说,其学习指导要点中“目标”部分明确地写着这样些内容。想必没有人看过这部分内容,就在这里稍做介绍吧。
以各类资料为基础,结合地理条件以及世界历史,对国历史进程进行综合探讨,并通过加深对于国传统及文化特色认识,培养历史思考能力,养成作为国际社会中个主体而存在日本国民觉悟与资质。
怎样?相当艰涩难懂吧。把日本历史上发生各种事件和现象与世界动向相结合进行思考,到这里还比较好理解。对于接下来部分,所谓探讨日本与世界关系,加深对传统与文化认识,从而获得作为国际社会生存资质历史思考能力,们又要如何来确认学生获得这种思考能力呢?
为做到这点,就需要对各个历史事件之间因果关系解释说明妥当性,进行确认。为进行这样确认,就需要让学生进行论述,并在这过程中尝试去解其思考过程是不是巧妙、正确和妥当。例如,作为教师来说,在探讨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与1789年法国大g,m之间因果关系时,真正想让学生做是,让他们依据多种史料,论述这两个历史事件之间因果关系。但是,为在有限时间里对众多考生答案进行评分,在实际大学入学考试里是没法出这样题目。于是,考题就不得不局限于“将以下五个事件依时间顺序进行排列”这样形式,只是让学生回答《美国独立宣言》与法国大g,m发生时间先后顺序。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没有对因果关系进行恰当探讨,但只要记住《美国独立宣言》发表于1776年,法国大g,m是1789年,也可以顺利作答。
不过,最近学习方式似乎也在向好方向转变。大家听说过PISA调查吗?这是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会员国为中心,由参与国家共同开发,以15岁学生为对象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日本2006年测评结果非常糟糕,甚至被称作“PISA冲击”。PISA评估内容涵盖阅读能力、数学运算能力和科学应用能力,而其中与历史课程相关是阅读能力,即以论述形式进行写作。当时,日本学生阅读能力测试结果相当糟糕,在57个国家中排名分别是:阅读能力第15位、数学运算能力第10位、科学运用能力第6位。而在2000年举办第次评估中,日本学生数学运算与科学应用能力分别居于第1、2位。总之,长期来看是直呈现下滑趋势。
总体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