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没有同意停战就好”,这种强烈不满情绪在卡尔老师所说危机20年间持续地在德国国内蔓延。由此,美国从第次世界大战中学到教训就是,不能与敌国商量停战条件。
梅教授除考虑美国国民牺牲,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冷战局势进行思考,并进步提出自己观点。如果对大战末期苏联态度以及斯大林发言等加以考量,
恰当答案。
反过来说,在做出重要决定时,那些更有可能在最后做出正确决定人,就是能够在头脑中广泛地将大量过去事件与其接近真实解释相联系进行思考人。最后,让们来看看梅教授第三个命题。
3.政策制定者可能会有意识地对历史进行选择性利用。
简而言之,梅教授想说就是,请为z.府指引方向政策制定者们多多阅读历史吧。梅教授为让z.府决策者们能够仔细倾听自己主张,非常翔实又生动地讲述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冷战后、朝鲜战争时以及在越战局势中,都是如何误用历史。接下来,让们来稍微谈谈梅教授所举误用历史案例。
要求无条件投降原因
梅教授认为,美国在选择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方法时,很明显地误用历史。那是指什呢?其实就是“无条件投降”这件事。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总统为何坚持要求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等轴心国必须无条件投降呢?这点是否推迟二战结束?如果观察当时德国、意大利及日本三国国内状况,就会知道,上述三国实际上都已经出现希望结束战争动向。梅教授思考是,在只接受无条件投降与有条件投降这两种状况下,哪种更能降低对美国国民损害,是不是像到战为止所有战争样,由参战各国商讨投降条件反而会更好。
顺便提下1945年(昭和二十年)7月26日对日本发出《波茨坦公告》。根据现在研究,虽然铃木贯太郎首相确实对记者们说“不对《波茨坦公告》进行回应,继续战争”这样言论,但美国在发表《波茨坦公告》时候,其实已经认可对原子弹使用(此时总统是接替当年4月逝世罗斯福而成为第33任美国总统杜鲁门)。所以,这样假设实际上是不成立,即如果日本方面更明确地向同盟国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意思,就可以让广岛和长崎免于被原子弹轰炸。
总而言之,根据梅教授解释,罗斯福总统坚持要求无条件投降,就是因为第次世界大战结束方式这个历史教训直萦绕在他脑海中。罗斯福认为,“无论如何就是不能妥协,1918年就是因为妥协才失败”。大家知道罗斯福所指是什吗?
第次世界大战首先是以停战形式结束。当时,德国方面认为,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和平原则”可以接受,所以就考虑在1918年11月停战。因为德国接受“十四点和平原则”,战也最终得以停战。然而,在1919年于巴黎召开对德和会中,威尔逊所提倡理想主义和谈方案却因为英国和法国反对而化为泡影。因此,美国也不免受到德国关于停战条件与最终和约不同指责。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