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考古类型学方法将以上各项资料进行分类排比,按各类型自身发展规律排出序列,然后分析各洞窟在类型上异同,从而将相近洞窟进行组合,再根据文献资料所反映历史背景,结合洞窟自身发展变化规律进行分期与年代研究,并得出相关结论。
因为莫高窟吐蕃时期洞窟紧接盛唐时期洞窟而建,在做吐蕃时期洞窟资料排比分析时,还必须将之与前代盛唐时期洞窟承接和区别做比对,弄清其特征发展变化,要对盛唐末期洞窟从窟形、塑像、造型、装饰图案等方面考察。比如盛唐末期前阶段菩萨身形有明显“S”形曲线,不佩戴长璎珞,头部较初唐变得较小,面型宽短且五官细小集中,脖颈粗短,腹部进步增大且圆鼓,肌肤丰肥。到后阶段,菩萨身形变得直立而无曲线,不戴冠及装饰品,上身着圆领小衫,披巾宽大,下着曳地长裙,花卉图案色调清淡,神态端正凝重,气度雍容典雅,更富女性特征。此类形象特征更接近吐蕃时期造型,为吐蕃时期造型样式确立打下基础。
而“开凿有人,图素未就”洞窟,正是当时唐代社会动荡不安表现。因此还要结合文献研究“安史之乱”后河西地区社会状况,才能解清楚敦煌佛教活动受到影响,甚至洞窟停工原因。根据洞窟比对,文献研究,确定吐蕃统治早期共建洞窟约29个,补绘前代洞窟约20个,后代重绘者约5个。吐蕃统治晚期,共开窟约28个,后代重绘者约6个。
在分期研究过程中,也考证出些原来没有弄清楚问题。主要从事敦煌石窟考古研究,虽然并不专门从事藏经洞敦煌文书研究,但也离不开这些文书资料。因要研究敦煌石窟佛传故事画,也要寻找藏经洞文书中与佛传有关内容,查阅藏经洞出土P.3317号文书《〈佛本行集经〉第三卷已下缘起简子目号》(以下简称《简子目号》),撰写《P.3317号敦煌文书与莫高窟第61窟佛传故事画及其榜题关系研究》。
该文书存56行,首尾完整。古代佛教将释迦牟尼佛生之传记故事,称为“佛本行”。该文书题目本身已明确告诉们这样个信息:它内容源于《佛本行集经》第三卷已(以)下缘起(开始)简子目号(选出佛传故事情节,用简约文字逐列成条目,每条条目作为子目,按故事情节顺序,以自然数字序号系统地编排为份完整简要子目集成)。
经与隋代阇那崛多所集《佛本行集经》核对,《简子目号》虽在佛经中找不到对应文字,但均是从该经经文中提炼佛传故事情节。《简子目号》子目情节相连,排列有序,共118条,其每条子目文字少则几个字,多则十多个字,每条子目之末都有个“处”字,应是份佛传故事情节集成目录性文书。那为什要写这件文书呢?
《简子目号》文书内容源于《佛本行集经》,共118条。莫高窟第61窟佛传故事画及画面上榜题文字内容也出自《佛本行集经》,有128个画面,数字比较接近。既然两者有相似之处,就将它们做比对,研究两者之间关系。因藏经洞有些出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