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伍,成为位军士长,却从未渡过大西洋,踏上欧洲战场。那之后,他投资纽约家先锋派书店,名叫“向阳书店”(theSunwiseTurn)。此时他有位妻子,与他来自纽约同个社交圈子,世家出身,很快他们就多两个小勒布要照管。丈夫依然幻想着流浪生活,妻子因此越发感到失望。
不过勒布并不打算缴械投降。他卖掉书店股份,拿到钱“烫得好像要把口袋烧出个洞”。在普林斯顿大学时候,他还继承笔5万美元遗产。[39]告别孩子们和郁郁寡欢妻子,勒布前往欧洲,用手里这笔钱创办份新杂志,《扫帚》(Broom)。正如杂志名字揭示那样,他要开始扫清些东西。
1924年海明威在那场决定命运茶会上遇见勒布时,勒布已经又是自由身。杂志发行21期后,遭遇财务危机;即便如此,它对当时文学风景也可谓增色不少。勒布创立《扫帚》目,正是针对那些根基更稳固文学杂志,反其道而行,关注些新呼声。即使《日晷》“也在遍遍重复着几个同样名字”,他不满地说,“即使发表T.S.艾略特、詹姆斯·乔伊斯、米娜·罗伊或者玛丽安·摩尔[40]东西,也再没有什新意可言”。[41]《扫帚》意图是会集年轻美国作家,他们共同点是“不赞同上代”[42]。结果《扫帚》作者名单成大杂烩,其中包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弗吉尼亚·伍尔夫、罗伯特·格雷夫斯[43]、格特鲁德·斯泰因,以及个自称“H.A.L.”人,也就是哈罗德·勒布。
和很多人样,勒布也在尝试写出现代东西。为给这个时代实验主义做点贡献,勒布决定在他第部长篇小说里要略去大多数定冠词“a”和“the”;而出版商要求把它们全都加回去,否则就不同意将之印刷。
社交方面,业内人士对他毁誉参半:“这伙人”中部分成员也许期盼过在《扫帚》上发表作品,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喜欢杂志总编。他身后耀眼财富似乎让人对他更加疏远。勒布家亲戚常年奔波,来往于至少两个大洲之间,乘肥衣轻。他母亲有次来到巴黎,“带着个新丈夫、辆帕卡德和件礼物……慷慨极,让过好阵非常滋润日子”,勒布回忆说。[44]他舅舅丹尼尔·古根海姆会出现在巴黎,请勒布在丽兹酒店用餐。勒布表妹佩吉·古根海姆出现就会震动整个巴黎,她和位名叫劳伦斯·威尔(LaurenceVail)超现实派画家兼作家闪婚,闹得城里沸沸扬扬。换句话说,勒布和他亲戚们是备受富贵之累,他女儿说他是个“被惯坏男人,拥有自己想要切”。[45]
当然,勒布不是巴黎唯个独立、有钱文学金主:格特鲁德·斯泰因也有很多闲钱可烧,她对于现代主义态度比对钱要严肃太多。她还经营着家半公共酒吧,里面饮品都是免费。相比之下,虽然《扫帚》自有它思想性和严肃性,勒布本人在名声上却没有太大分量。位旅居者说,勒布“没有什性格,正像方干净、华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