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其实杨朱学派之所以能够成为天下显学,以至于“天下之士,不归于杨、即归于墨”,乃至于儒家学说在经过孟荀魔改之前被杨朱和墨家逼得几无立足之地原因,也就很容易理解。
杨朱利己,说白最为高等“全生”,也不过就是达成人最基本生理欲望是合理,是应该,是天赋人之权。
而最后把全生、亏生之类搞成养生玄学,不过是因为底层“迫生”者不认字也没机会学这些学问;而能学这些学问,基本上在物质上已经满足生理需求才搞出来玄妙之学。
他和韩侯说这番话,是因为此时天下没有韩族、魏族,韩国城邑对于韩侯来说只是私产,韩侯丢几座城就和老百姓丢条狗差不多心情,所以才会郁郁不乐。
既然整个韩国都是韩侯家族私产,那丢失几座城邑也就是丢点东西,又为什忧愁呢?
况且,魏国夺走韩国城邑,不屠杀、二不掠夺、三者三晋同文、四者三晋同轨,无非就是换个封君继续原来统治,这和后世还不样,子华子这番话于这个时代说出来点问题都没有。
子华子此时提及杨朱,想说并不是这句话,而是借杨朱这句话,引出他对于天下治乱思索。
“为人者皆有世,人之世,大可分为全生、亏生、死、迫生。”
“全生优于亏生、亏生优于死、死优于迫生。”
“何谓全生?六欲皆得其宜也。所谓亏生者,六欲分得其宜也。亏生则於其尊之者薄矣。其亏弥甚者也,其尊弥薄。所谓死者,无有所以知,复其未生也。所谓迫生者,六欲莫得其宜也,皆获其所甚恶者。服是也,辱是也。辱莫大於不义,故不义,迫生也。而迫生非独不义也,故曰迫生不若死。”
六欲本是诸夏学说,连同黄泉、彼岸之类说辞,也不是随着佛教传来,而是佛教本土化翻译安上,和上帝样,借本土之词而达到传播目。
战国时候墓葬中就有“彼岸、乐土”之类说法。
六欲者,在杨朱学派中基本上就是人基本生理欲望。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