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这位哥哥如果死在孔子前面,就得由孔子主持料理丧事,但史书里丝毫也没提到。《礼记》对和孔子有关丧事记载得非常详尽,连孔子给姐姐服丧都提到过,但唯独没有记载过孔子哥哥丧事,所以有两种可能,或者孔子没管他哥丧事,或者孔子去世时这位大哥还在世。
对于倡导孝悌孔子,兄弟关系该是很重要生活内容,但为什史料里偏偏留白?很难解释。
《论语》里有两句话,“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要服丧三年。
春秋时期,天子和列国国君还没有这套严格服丧制度,它是孔子提倡起来,这做只有点点文献上根据,就是《尚书》《无逸》篇,这是周公对少年成王教导,列举商朝著名帝王修身自律,其中有高宗武丁王。据说武丁即位以后,曾经三年不说话,以此纪念父亲小乙王:“高宗谅暗,三年不言。”“谅暗”有不同解释,孔子这派就解释成为父亲服丧。另外古人“不言”,未必是不说话,可能是不主动开口,等别人发问才回答。
孔子从《无逸》里取“三年”这个标准,作为追悼父母时限,至于服丧具体方法,大多是从祭祀前斋戒事项照搬来。另外,人想完全独创出套礼仪是很困难,孔子提倡这套服丧做法,也许曾经是某些地方或族群风俗,被他借用来,要搞成普遍道德规范。但从战国到秦汉,儒家这套丧服理念直没成为主流,到唐宋时候,朝廷才开始全面推行。
曾经有弟子宰予给孔子提意见,说三年服丧期太长,耽误各种事情,不现实。孔子解释是:人刚生下来,要让父母抱三年,才能自己走路,所以父母死,孩子要用三年丧来悼念,这才符合人天性!23
按照儒家丧服原则,儿子死,父母也要服丧,当然不用三年那长,具体时间根据嫡长子或者庶子、次子之类又有区别。这就不好用上面道理解释。
孔子这用心提倡孝道,但他自己没有实践机会。他从小没爹,15岁母亲去世以后才开始认字学道理,以前未必这自觉。比如当年,他穿着丧服去参加季氏宴会,被阳虎赶出来,说明他那时还没有严格服丧观念。
所以孔子讲孝,某种程度上是追求种心理补偿,越是没有经历过,就越觉得好。
至于“悌”,孔子本来有实践机会,因为他排行老二,上面还有个哥哥。但可惜是,不管在《礼记》《论语》这些可靠早期文献里,还是后来各种史书乃至杜撰孔子故事里,们都找不到孔子和他哥哥打交道任何记录。
而且,孔子还表现得好像从来没有哥哥嫂子样。他曾经跟弟子们谈起自己生活里各种遗憾:官当得不够大,不能直跟公卿们共事;没有爸爸、哥哥可以照料;替人办丧事难免不尽心;难免喝酒误事。24这几样,丧事和喝酒是从严要求自己,跟外人无关;说没有爸爸也对,毕竟孔纥去世得早,孔子都没见过;但说没有哥哥可以照料,就实在让人不理解……
们至少知道,他这哥哥并没有早逝,因为《论语》提到孔子给哥哥女儿办婚事,把她嫁给自己个学生。说明这哥哥至少是活到生儿育女年龄。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