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阳货》:“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悦),曰:‘末(蔑)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者,而岂徒哉?如有用者,吾其为东周乎!’”
2《论语·雍也》:“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3《论语·雍也》:“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与之粟五秉
怕吃不太讲究粗粮、蔬菜,他也要面色凝重,表达恭敬重视之情。
西周和春秋贵族,还有“佩玉”讲究,就是在腰带上挂些小玉饰,主要是为听声音:当人走路、乘车时候,玉佩会随着步伐节奏碰撞出叮叮当当声,派雍容华贵气象。如果大群人这叮当作响地走过来,就更有效果。
贵族每天让下人伺候着穿衣打扮好,要先看看是否切齐备,还要走几步,听听佩玉声音是否满意,这叫“观玉声”,确定都没问题才能出门。玉佩有环、玦、璜等不同造型,佩戴有讲究,要用它们碰撞声制造不同音响效果,发声频率、音阶要不样,各有讲究。为达到这效果,人活动必须舒缓自如,四平八稳,不能火急火燎地毛躁,那样响声就乱。这也是阶级身份最明显体现。
不同身份人,佩玉规格也不样,《礼记·玉藻》这方面记载比较多,比如天子用黑丝带佩白玉,公侯用红丝带佩“山玄玉”,大夫用白丝带佩“水苍玉”等等,还有些关于孔子佩玉习惯记录。孔子肯定有不止套玉佩,他还有个象牙环,直径五寸(约12厘米),系杂色丝带,也是和玉佩挂在起听声。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佩玉是端架子行为,自然会有不适合场合。比如守丧期间不佩玉。在大臣上朝、士人伺候上级、晚辈侍奉长辈时,甚至翻脸动手打架时,也不能端着四平八稳架子,这时要把佩玉塞进腰带里,这叫“结佩”,那时腰带是布带子,宽,正好可以做这个用。33
孔子穿衣服讲究,首先是不穿太花哨、太艳颜色,夏天衣服不能太薄太露,冬天皮袍子要配外罩。罩袍和皮里子必须同色搭配,比如黑羊羔皮配黑罩袍,白鹿皮配白罩袍,黄狐狸皮配黄罩袍。
当年齐国老丞相晏婴,件狐狸皮袍子三十年不换,小气名声传遍列国。孔子当官没几年时间,吃穿讲究都比晏婴高很多。
古人大衣衣服袖子都长,但孔子要求把右边袖子截短点,便于工作,这是实用标准。去国君宫殿上朝,都有专门礼服(朝服),斋戒时候也有专门衣服。
坐垫也很有讲究,那时席地跪坐,席子上还要放单人坐垫。孔子喜欢狐狸皮或貉皮垫子,毛厚舒服,冬天暖和。
民国学者林语堂说,孔子吃穿讲究太多,孔夫人伺候不过来,两人就离婚。孔子晚年确实和夫人离婚分开,但不是为吃穿这些具体事,因为大司寇家里,伺候吃穿这种事都有专门厨子、仆人负责,不用家主母亲自动手。孔子当官,孔夫人正好能跟着享受。两人当年穷日子都过来,离婚原因不是为生活上讲究。至于两人怎过不到起,后面会谈到。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