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缺点是“乱”,因为春秋史特征,就是列国都没规矩,内部是各种政变内战,外部是各种斗气混战。24
这说法有点颠覆性。古代儒家大师,乃至今天研究者,都不太敢说“六经”坏话,也很少注意到孔子对“六经”这些批评。反倒是“六经”老祖宗孔子最清醒。
怎避免这些负面影响?用现在话就叫“反对教条主义”,不要老想把书本上某句话直接照搬到现实里面来。孔子爱讲“权”,这个权不是“权力”,而是权变,是做事要考虑到各种不同环境、背景。
具体到“六经”,孔子有套标准,为对付《诗经》愚,人应该“温柔敦厚”,不要太情绪化;对付《尚书》诬,人应该“疏通知远”,就是别拿古书太当真,用生活常识来驾驭古史里那些过于离奇东西;对付《乐》奢靡,人应该“广博易良”,就是兴趣广泛点,考虑问题多点;对付《易经》贼,人应该“洁静精微”,别老想用占卜算命追求功利性目标;对付《礼》烦,人应该“恭俭庄敬”,既老实诚恳,又知道节俭和简约;对付《春秋》乱,人应该“属辞比事”,就是要解历史事件具体背景,当时社会大环境,理解前人做那些离奇事情,是有他不得已大环境。
但在孔子之后,儒家还是产生很多负面社会影响,因为能驾驭“六经”人还是太少,教条主
”,史学价值不高,但儒家把它们抬得很高,偏偏对有价值《左传》评价不高,可能和孔门弟子对左丘明“封杀”有关系。
在《春秋》和《左传》结束后,就是孔子去世后个半世纪里,可靠历史记载非常少。战国前半段列国搞“变法”那个时期,几乎是历史空白。所以孔门弟子们事迹就不像孔子本人这清晰。春秋那些老牌诸侯国怎衰微,战国新兴“七雄”怎通过变法崛起,有效信息都很少。战国后半段史料多些,但也不是很可靠,多数是《战国策》说客故事,与其说是历史,不如说是小说。
所以整个战国历史,都不如春秋史翔实可靠。可能在贵族社会衰微之后,列国政坛上活跃人物都是新面孔,没什家世根基,互相间不能知根知底,所以不像春秋时候能形成比较可靠掌故,也就写不出《左传》这种权威著作。
“六经”缺点
以上是孔子“六经”简要介绍,好像都是正面。但孔子也说过六经各自缺点,或者说是可能产生负面效果:
《诗经》会让人变傻,“愚”——诗人嘛,疯疯癫癫甚至z.sha都很常见。诗里面可以爱得死去活来,可以恨得食肉寝皮,但生活中不能这极端;
《尚书》里面有很多虚假不可靠东西,“诬”。因为太古老,难免有后人杜撰东西掺进去;
《乐》骨子里是奢靡,因为能养得起乐队,都是大富大贵之人,投资太大。太喜欢音乐人容易败家;
《易经》容易流于骗人、害人,“贼”。以算命为生,很容易走到这步。再沉迷得深,就容易搞成邪教;
《礼》缺点是过于“烦”,教条东西太多。要是人都原封不动地按照《礼》来办事,日子都没法过;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