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处时代盛行种族歧视观点,以及对西海岸日本和中国移民敌视(当时日本和中国移民生育率确实相对较高,并似乎对本国白色人种造成影响),但罗斯福也表达对女性行使新型公共自主权批判。他继续说:“不管独身动机是宗教、慈善、政治或是事业,坦白讲,独身主义生活不能算是有用生活。”
罗斯福担忧与种族政治背道而驰——其在五十年之后又得到莫伊尼汉(Moynihan)响应,更是与近年乔纳森·拉斯特和罗斯·多赛特等人权斗争者观点不谋而合。这些忧虑呈现出不同迭代形式,但都由时代和当时盛行种族观念所形塑,彼此间有着紧密联系:都是针对女性对妻子和母亲角色抗拒,都认为这不是个简单问题,而是会危及国家和种族发展大问题。
“种族!种族!国王在喊,总统在喊,资本家在喊,牧师也在喊,”爱玛·戈德曼(EmmaGoldman)在1911年这样写道,“种族必须要延续下去,哪怕是将女性沦为生育机器……女人性觉醒贻害无穷,婚姻制度是们唯可以用来阻止她们觉醒安全阀。”
19世纪末,钱伯斯–席勒撰文称,“单身女性是个充满政治意味话题,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单身与独立之间联系”。这认识,她接着写道,“激起政治和文化上强烈反冲,又使女性在上个世纪20年代再次回归婚姻和家庭”。
婚姻地位下降
1924年,《耶鲁评论》(YaleReview)发表已故社会学家威廉·萨姆纳(WilliamSumner)篇文章,文章认为,工业时代为女性带来新机遇,“婚姻不再是她们关心头等大事,不再在她们人生计划中占据最重要位置。在整个人类历史中,这是对婚姻制度最伟大g,m……对广大女性来说,寻找丈夫不再是人生全部,这种好处是显而易见”[56]。
先不说这些或独立或以同事身份、社会活动家身份相互扶持未婚女性对政治、行业和人口所造成影响,单单结婚不再是女性唯选择这点,就对社会文化产生更大“后坐效应”。
这些反响有时候十分明显,甚至有些滑稽:妇女选举权活动家们经常发动政治“大游行”,她们身披肩带,肩带写有“女人要选票”字样。1921年,也就是第19条宪法修正案获得批准第二年,却反常态,出现第次选美巡游——未婚女性群体内部改互相合作姿态,表现出坚决不带政治意味竞争。[57]
心理学发展又给部分人群提供有力证据,证明女性不婚是病理原因。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拥趸之,奥地利内科医生和心理学家威廉·斯戴克(WilhelmSteke)在1926年出版《女性情感生活中性冷淡》(FrigidityinWomaninRelationtoHerLoveLife)书中指出,“对婚姻恐惧、对生育反感尤其折磨着们‘高层’社会圈。越来越多‘上流阶层’女性保持单身……她们‘获得自由’,自力更生,自给自足,在经济方面也越来越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