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掠影备忘录。这是特定人群日常,就像骨架样,其上依附着他们对现实依恋,对现实之不间断性信仰。这些文本只面向唯,然而却最最忠实读者。从任何地方把本子拆开,你都能确信个体真实。这是收集物证,用以佐证生命故事和延续,最重要是,对于自过去任意点都触手可及。
在大部分情况下,这些文字(在桑塔格日记中就俯拾皆是:看过电影和书目、摘抄漂亮词句、蘑菇干样学习记录)几乎永远没有直接发表可能,也无法从中衍生出书籍、文章或者电影,无法成为实际工作支撑点或出发点。它们根本不打算向谁解释什——除非是自备忘,但如此潦潦草草,有时连自己都难以还原。这不过是个冰箱,或者早先冰窖,用于储藏易腐记忆产品,积存证据和证物——或者,借用冈察洛夫说法:非物质关系物质抵押。
这未免有点鸡肋,至少因其冗杂。这样说是有充分理由,因为本人就是如此。工作手记总让感觉像压舱石:死气沉沉且毫无益处负荷,意欲抛之而后快;但如此来,还剩下什呢?珍妮特·马尔科姆[2]在Thesilentwoman书中描述间屋子,像极笔记本,细思极恐。印象中那间屋子里堆积着杂志书籍,装满烟灰缸,未洗碗碟,落满灰尘秘鲁纪念品,空比萨盒空罐子空盒子瓶起子,既有提供精确信息名人百科WhoisWho,也有什都提供不早就无法辨识什东西。对于马尔科姆而言,这间屋子是博尔赫斯笔下阿莱夫[3],是真理怪诞讽喻,是堆杂乱无章、尚未获得历史秩序事实与说法。
***
而加利娅姑妈日记则是完全另类;读得越深入,就越觉得其独特结构神秘费解、耐人寻味——酷似张宽眼渔网。小时候逛大型画展时,总能见到类特别参展者。这个群体不知为何以女性居多,她们从展品前逐走过,凑近标签卡,在纸上或本子上记些什。后来才发现,她们只是在摘抄全部展品信息,好做成类似名录东西——几乎是对画展独特复制。当时搞不懂,后来明白:名录赋予人种拥有假象——展览总会结束,画作和雕塑总会从眼皮子底下消逝,而名录则将其以最初秩序留存在案,勿致飘零。
姑妈日记就是这样每日事务清单,令人吃惊详尽,同时又令人吃惊隐晦。它们总是精确记录诸如此类信息:起床睡觉时间,电视节目名称,通话记录(时间、通话人),吃什,干什。而每日内容和填充物却被巧妙地回避。比方说,日记中写着“看书”,但看什、有何心得却只字不提。其余那些赖以构成其漫长、被完整记录生事物概如此。没有只言片语能够揭示此生何谓——没有自己,没有他人,只有琐碎而详尽细节,以编年史精确度记录着时间脚步。
总感觉,这个生命总会在什地方现出原形,哪怕只有次,但总会展现自,说个痛快。毕竟,它是由密集阅读构成,而阅读也就意味着思考;再有就是来自四面八方挑剔与委屈暗潮涌动,姑妈很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