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逊人后裔,他们可能已经完全没有黑人特征。据不同估计,每年有两千至三万名黑人后裔从黑人群体中脱离出来,自此之后被视为白人。6两千这个数字可能更接近实情。
区分同人种中两个群体通常是困难,即使过往经验和熟悉程度有助于完成这个任务。名研究人员要求斯坦福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白人学生通过照片区分在美国留学中国学生和日本学生。他们成绩总体来说非常差,仅略好于随机猜测,不过因为斯坦福学生与东方人接触更多,所以判断正确率也稍高于芝加哥大学学生。7
肤色对们判断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们在脸部识别中并没有比肤色更进步辨析能力。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东方人就是东方人。们也无法分辨每张面孔不同特色,虽然们往往坦率地承认,所有东方人看起来都差不多,但当们发现在东方人看来,“美国人也都长得很像”时候,还是会感到惊讶。针对黑人和白人面孔记忆项实验表明,具有高度反黑人偏见群体无法识别不同黑人面孔,正如很多黑人也无法通过照片识别出不同白人面孔。8
虽然们对个人差异感知通常无法穿透对不同肤色或种族群体总体印象,但是当需要区分对象在可见度区间里与们自己较为接近时候,这趋势就会反转。虽然白人无法通过外表区分中国人和日本人,但毋庸置疑是,中国人或日本人都知道如何从细节处分辨出彼此。弗洛伊德称之为“对细小差异自迷恋”。们仔细地将自身和与们相似群体做比较——两者总是存在些差异。按照弗洛伊德说法,这些微小差异暗示着,或潜在地意味着对自身不满。所以们会小心地注意到彼此间差异(就像两位参加桥牌派对郊区妇女会仔细审视对方梳妆打扮那样),并通常会以对们自己有利方式对差异做出评估。们决定,和自身看起来相似“双胞胎”并不如们般自然得体。在宗教派别内部所产生分歧似乎也是“对细小差异自迷恋”例子。对于名非宗教人士来说,路德宗信徒就是路德宗信徒而已,但对于内部人士来说,路德宗内部个派系和另个派系也有着很大差异。
位在美国南方旅行印度女士由于自己深色皮肤而被旅店拒绝入住。于是她卸下头饰,展示自己直发,就顺利入住旅店。对店员而言,肤色导致他对这位印度女士下意识第判断。而对这位印度女士而言,她敏感地发觉这其中涉及“细小差异”,从而使店员改变自己认知而将她重新分类。
皮肤颜色、头发质地和面部特征都只是可识别特征中小部分。也有些其他可识别特征,例如,在犹太会堂做礼拜,过特定节日,遵守些特殊仪式如实施割礼,进行隔离,家族姓氏。正如们在第1章中指出那样,仅是个犹太姓名就能够被作为可识别线索,从而带来系列待遇上差别。无论可被识别线索多寡、是否可靠,都足以引起人们关注,并改变人们进行预判时情感倾向。
居住在美国清教徒为可识别“天主教”标志而饱受折磨。他们被弥撒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